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播种节
播种节湘、桂、黔交界处的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在这天的活动有区别,有些地区在节日里举行放花炮活动,有的地区则举行欢乐的踩芦笙、坐歌堂活动;也有的是几个寨子联合举办“舞春牛”活动,人们将“春牛”送到各家各寨,预祝播种顺利,谷物茁壮。还有的地区这天耍表演农事歌舞,表演者排成一队,有背犁耙的、有扛锄头的、有背竹篓的,表演挖田、耕地,播种、收割等动作,围观者云集,十分热闹。
采桑节
采桑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也有些侗族提前于四月初四过。关于此节的由来,当地侗族中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小广地方有个后生每天到山坡上放牛唱歌。附近有一姑娘勤劳美丽,她天天到山上来采桑叶。后生美妙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她,于是便对唱起来。他俩天天一唱一合,渐渐地产生了爱情。姑娘养了很多蚕,四月八这天,姑娘带领一伙姐妹上山采桑叶,后生知道后也邀了不少小伙子帮忙,大家有说有唱十分高兴。为报答小伙子,姑娘们下河捕鱼招待。这一天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后来每年这时候他们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久而久之演变为固定的民间节日。每当这天,这里的青年男女便盛装打扮,三五成群上山采桑叶,名为采桑叶,实为寻觅意中之人。缠绵的对歌之后,一对对情侣便到林问树下避静之处互诉衷肠。直到日沉西山,才依依告别。
茶歌节
茶歌节,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湖南、许配、贵州毗邻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干十七或八月十五举行。过节时,小伙子到姑娘家唱歌取乐,姑娘要新手制作油茶来款待客人。也有同寨的姑娘共同开荒种植可制油茶的作物,专供以后的节日食用。
萨玛节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萨玛节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它保留着很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各家各户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与萨同唱同跳同乐,气氛庄重而热烈。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尝新节
尝新节又称新米节、吃新节、六月六,侗族民间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日,有的在七月初一日。其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要煮新米和鸡鸭鱼等供祭祖先,以示感谢袓灵保护禾稼丰收。有的地方则要大请宾客;互祝丰收,也有的地方只是数家欢聚以凑热闹。有的人家邀请出嫁姑娘回家将大量粽粑让姑娘带回婆家。多数地方这一天要演唱侗戏,侗戏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在侗族民间有较广泛的影响。演唱时,演员边唱边表演简单动作,并伴以侗族琵琶、牛脚琴、铃、锣、鼓等乐器。内容多反映侗族社会的历史,以及侗族民间传说等,因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故受侗族人欢迎。这天还要进行斗牛、对歌等活动。
朝龙节
朝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这天,挑头朝龙的寨子敲锣打鼓,舞着新扎的龙灯到本寨指定:的“龙脉”所在地举行朝龙仪式,届时,除燃香奠纸外还要唱诵吉令。初四晚上正式出龙,龙灯队前往本村和外村无男孩人家送“龙子”。求“龙子”的人家事先做好准备,龙灯队一到,全村家家烧香点纸和放炮迎接龙灯。送“龙子”的“龙头”念完祝贺明年添龙子的吉令,接龙寨上的人家要请玩龙灯者到家作客,热情款待。求“龙子”的人家更是热情,要准备几桌酒席,把灯头请来吃喝热闹一番。话题主要是祝得龙子。尚若次年真生男孩,送龙子的和求龙子者都感荣耀,添子人家要带母鸡、红蛋、糖和酒等礼物,到送“龙子”的灯头家报“龙外婆:“龙头”要告诉灯众筹备衣、帽、鞋、袜、背袋等物,准备在来年春节到“龙子”家当龙外婆。第二年春节,灯头要事先通知得龙子的人家“龙外婆”来贺喜的日期。到时,龙灯队到该寨子,先挨家朗诵吉令,后到“龙子”家献礼祝贺,主人以盛情款待。
打侗年
打侗年又称芦笙会。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侗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为期两天。打侗年一般是在邻近的两个村寨间进行。节日前夕,双方共同商定地点和时间。届时,甲村到乙村去打侗年,乙村早已等候在村寨边,客人一到,主人便吹芦笙、敲锣打鼓以示欢迎。进寨门前,甲乙队姑娘们还要以软盘问,诸如芦笙的由来等,对方也要以歌作答。然后两队按一男一女拆分栏队围成圆圈,乙方芦笙队先吹奏欢迎曲,甲方便吹奏见礼调,而后列队进寨。主寨早已摆好席宴,款待客人。次日上,两队还要进行芦笙舞比赛,在场观众随乐起舞,尽情欢乐。除此,拍毽子也足这一天青年男女的主要游戏活动,那件来穿梭的毽子,便是青年男女传递情意的媒介。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芒种前后,即分栽秧苗的时节。按这一带侗族习惯,出嫁的姑娘暂不住夫家,举行过结婚仪式后便回娘家“坐家”,每当农忙和节庆日,由伴娘陪同到夫家住几天,有的“坐家”长达几年。分栽秧苗的日子定好后,新郎家将秧田整好,邀集一伙青年小伙子前来帮忙。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家插秧,新娘要邀一些女伴一同到婆家。说是插秧,实际上是去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新娘去夫家时要挑上一担花糯米饭和一百个染红的熟鸭蛋。第二天早饭后,男女青年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田坝插秧,小伙子与姑娘要相互竞赛,看谁插得又快又齐。当全部秧田插完后,小伙子们便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霎时间,姑娘小伙儿各列阵势,相互甩打烂泥,若将对方抓住,还要按倒在水田中翻滚。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能在田坝上看热闹。身着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对方所青睐的人,双方休战后,又来到水溪边,一边洗一边打水仗。第二天新娘和伴娘们问家时,新郎家的姐妹们要送更多的花糯米饭和红鸭蛋,以款待新娘家和伴娘们。
打牛架
打牛架又称斗牛节。侗族民间娱乐节日。一般在农历二、八月的“亥”日举行。据说“亥”日是最公正的日子。侗族斗牛有固定的场地,即“塘”,斗牛场按“款”或“洞”的行政管理区划分,一个“款”(洞)开设的斗牛场叫大场,以下设的斗牛场叫小场,小场属大场管。各小场可单独举行斗牛活动,但大场举行时小场定要参加。由于各场斗牛的时间不一,故二、八月间侗乡的斗牛活动连续不断。在侗乡,各寨均养有善斗的“水牛王”,饲养在鼓楼坪上,有专人管养,所食饲料中常加以蜂蜜、猪油、烧酒等。斗牛前,各村寨相互邀约对手,谓之“送约”,节前三天,人们在牛王“宫”前敲锣打鼓放炮,大设宴席,谓之替牛“养心”。节日清晨,铁炮三响,鼓声中,男女青年们簇拥本寨牛王到斗牛场,讲究些的村寨,还要在牛背上署一令旗座,座上插有红、黄、绿三色令旗,显得威风凛凛。当各寨牛王到齐时,要举行隆重的“踩场”(入场式)。首先有持牛王名称之牌者开道,之后是手持月斧等的仪式队,最后是锣攱队和手持彩旗的队伍。入场式完毕,各寨派一支邀约队吹着芦笙相互邀请斗牛。斗牛开始,二牛从两端人场,待铁炮一响,各自将一火把抛向前方并放开牛王,两牛立刻向前冲去。围观者齐声喝彩。若在限定时间牛不分胜负,双方即用早已套在牛腿上的大绳将牛拉开,这样即算平局,一但胜负分晓,胜者一方的姑娘便要抢夺负者一方的彩旗,几天后姑娘们要去对方寨子送旗子,寨中要热情款待她们,并奉送赎旗礼。得胜的牛不担要披彩挂红,价也会大大增高。斗牛结束,还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大雾梁歌会
大雾梁歌会是湖南省通道一带侗族节日。按侗家习俗,每年初的六个戊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都小下田动土,是青年男女上山对歌的好机会。六个戊日中,又以戊寅日的大雾梁歌会最为隆重。人雾梁又叫大戊梁,故又称“大戊梁歌会”。后来定在每年立夏前十八天为歌会期。大雾梁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每到这一天,附近的侗、苗、瑶、壮、汉等各族青年男女,汇集山上参加对歌盛会。参加歌会的以未婚青年男女为主,他们以歌代言,对歌传情,只听满山到处歌声回荡。一直到傍晚人们才依依惜别,实在难分难离的可回到寨中继续行歌坐夜、共抒恋情。大雾梁歌会相传是侗家人纪念门龙和肖女的盛会。门龙是出身贫寒的后生,后与财主的女儿肖女相爱,两人常去大雾梁对歌。财主发现后将两人拆散。后来门龙和肖女私奔路上被山洪淹没,化为一对相互依偎的岩峰。据说蒙难的这天正是戊寅日,从此,侗家青年男女这一天都上山对歌,纪念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献身的一对情人。在上山途中人们还要采摘各种花瓣,投入河水,以示悼念,也有的后生们摘下鲜花伺机插在姑娘发髻上,若姑娘假装不知,便说明有意,俗称“号花”。
侗年
侗年是贵州省榕江县乐里一带侗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间的辰、戍日。辰日在先辰日过,戊日在前戍日过,节期王天。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祭祖、吃团圆饭、清客访友和踩歌堂、吹芦笙、斗牛等。头天早上,家家要做好九个糯米粑,分三堆放在神龛上,并摆上鸡,酒,香火等供祭物,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吃团圆饭时,先由家中一位年长辈大的男子举杯敬祖,呼唤祖先的名字,请他们前来共享年饭,并要感谢祖先一年来对本家后人们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保佑家族安康、槽头兴旺、五谷丰收。吃团圆饭讲究全家团聚,所以凡是结了婚而尚未落夫家的媳妇也要到婆家一起过年。吃团圆饭时忌讳别人来访。饭后,人们便可走亲访友。姑娘和小伙要组织参加踩歌堂、赛芦笙和斗牛等活动。节日期间,各村寨洋溢着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
侗族姑娘节
侗族姑娘节是湘、黔、桂交界地侗族姑娘们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这天,杨姓侗族家已出嫁的姑娘必须赶回娘家,与姊妹姑嫂们团聚。除了唱歌说笑外,还要共同制作特殊的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关于姑娘节有个传说,很久以前,侗族女英雄杨八媄的哥哥因带领人们反抗朝廷的压迫,失败后被关在柳州的内罗城里,被判秋后处斩。杨八媄前去探狱,得知哥哥昔日的勇气犹存,只是终村不得饱食而无气力。杨八媄便施计策,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乌饭,于四月八那天送给哥哥。哥哥吃完乌饭顿生巨力。挣断锁链与八媄起杀出内罗城。八媄在内罗城头射了--响箭,招来早已设好的伏兵,他们里应外合,大破柳州内罗城。据说侗家的鼓楼就是八媄当年鸣鼓聚众之地,侗家人为了纪念杨家的女英雄,便修起了鼓楼,象征永远捍卫民族平安。后来,侗族杨姓的姑娘们每逢四月八这天,都要在家欢聚,做乌饭,以示纪念八媄的功绩,已出嫁的姑娘,问家时还要带上许多乌饭,分赠给外姓亲友。关于吃乌饭,唐代杜甫有“岂无青精饭,令我益颜色”的诗句。五代陶真人在《登仙隐决》中有“四月八,俚俗,寺庙染饭馈问,其风犹古”等记载。可见此俗年代之久。
六月节
侗族六月节又称祭祖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侗族地区民间祭祀节日,节期在毎年交小署后第一个卯日,三至七天不等。节前要先举行“进河”活动,即节前十二天,同宗祖的主妇,按长、次房顺序排队,携带竹筒、水桢、粽杷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在赛中集合,然后到指定的河边淸洗,洗完徘队返回家中并将上述东西淹上。节前三四天便要酿造糯米甜酒及置办各种祭祀食品。所用水、器皿必须干净,否则不能作祭品。所作祭品严禁孩子们随便拿食,否则认为会带来灾祸。节日这天,要用净水淘米,再将“黄毛”“彪杆”“蛇花”几种鱼按规定数置于米上同蒸,还要煮一锅不放盐的烂菜。做好祭品后,再顺火坑摆上一方桌,将祭品供上,靠方桌边再放一长条桌,上放云南叶,几房就放几张,每张叶子上放糯饭、负、菜、甜洒、干蕨菜等食品。每户祭饭前都要由其中最长者化三叠纸钱,念祈辞,以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五谷丰登。整个仪式庄严肃穆,仪式完毕,长者先尝一点祭品,其余人也随之品尝一点,若家中有患者,一定要多吃一点。待全宗族祭祀完毕,各家便自行杀鸡宰鸭款待宗族中的长者和亲朋好友。这天,青年男女们要唱歌娱乐。节闩里有不少禁忌,如对酒、筷子、糯米、鱼等不准直呼其名、而要以它名代之。
南瓜节
南瓜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程阳一带的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侗族儿童们都打南瓜仗。临近节日,各寨的男女儿童都要组织“南瓜队”和“油茶队”,参加“南瓜队”的男孩广要办理报名手续,并交纳一定的费用。“油茶队”的女孩子们都积极准备煮茶用的各种佐料。父钍尽力满足孩子们的所有要求。参加“南瓜队”的男孩子们的第一件事是晚上偷南瓜,据说偷瓜煮茶不算偷,偷得再多,瓜主也小牛气。偷瓜还有一定规矩,当一根藤上有两个瓜时只摘一个,有四个摘两个。每摘一个瓜,就要插上一朵花,意在告诉主人,瓜被他们拿走了,花留给他的女儿。南瓜队的瓜偷够了,就开始剪彩旗扎花,到附近寨子去找煮茶对象。煮茶对象确定后,他们一同到鼓楼坪上进行玩灯笼换木梳的游戏,预祝节日愉快。八月十四这天,“南瓜队”选四个又大又圆顶又平的南瓜,由大到小摞起来,用竹竿串在一起,瓜周身插满彩色的小旗和小花,竹竿顶上再插一朵大红花。节日这天,南瓜队抬着这串南瓜前往煮茶对象的寨子。男女老少都前来观赏,以摸到花南瓜为吉利。南瓜队来到煮茶屋后,妹子们要热情接待,男孩子们将瓜上的花分送给她们、当晚上月亮刚露脸,妹子们便端来油茶大家共饮。喝过油茶,开始吃煮熟的南瓜,同时打南瓜仗,男女分两阵,你追我赶,嬉笑打闹,直到天亮。
摔跤节
摔跤节是贵州省黎平一带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清晨,凡参加摔跤的后生,都要到祖母坛边,听寨老明训摔跤戒律,追述摔跤节的来历。早饭后,各摔跤场摔跤队员到齐,芦笙队高奏入场曲,摔跤队在寨老的带领下绕场三周。尔后按传统习惯,寨老们交换摔跤用的布带,并相互缠于腋下,再作一摔跤动作。三声铁炮响过,摔跤开始。第一组摔跤手走入场中,相互拱手施礼后,将寨老授予的布带缠在对方腋下。只听一声令下,两人迅速交手。侗族摔跤有拉摔、提摔、绊腿等技法。比赛为三局二胜,胜者可不下场,继续与别的选手较量。若连胜二、三十人,便可树旗“挂榜”称雄,围观者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由摔跤会组织者颁发奖品。
斗鸟会
斗鸟会是侗族民间传统娱乐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关于斗鸟会,当地有这样一则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娘花的侗族姑娘,二月初二这天与太阳之子在天上成亲,由百鸟在空中架桥引渡,以成其美事,但画眉鸟不愿参加架桥活动,还在百鸟会丄顶撞其他鸟类,百鸟们决定给画眉以处罚并关在鸟笼中,专供人们取乐。后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斗鸟会。斗鸟会要由众人推举一德高望重的养鸟老者主持。届时,老少男子们提上鸟笼汇集到斗鸟场,自选对象后,先让两鸟隔笼相斗,斗到一定程度,便打开鸟笼让其拼搏,围观者不断发出喝彩声,气氛十分热烈。经过轮流苦斗,连续不败者为冠军,夺冠者可作为本地的代表参加更大型的斗鸟会。
风光岩歌会
风光岩歌会是贵州省天柱侗族地区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故又称三月三歌会。风光岩地处天柱县蓝田、由市、远口交界处的风岩坡。每到这天,四面八方的歌手便云集这里对歌比赛。歌场设有许多歌堂,每个歌堂都有歌师带领。对歌不分男女,可随便对唱。歌场气氛热烈而又井然。开始对歌时,一般要先唱人类起源、民族历史、乡俗民情和三月三歌会来历等,然后才能即兴编唱,多为相思爱恋之内容,直至日落西山才肯散去。关于风光岩歌会,侗族《盘歌》中记载着一段传说:很久前,龙塘侗寨的后生田郎和地旺侗寨的姑娘妹腊在歌场相爱,但父母却将妹腊许给了有钱有势的孙家,逼嫁的日子快到了,田郎与妹腊来到风岩坡以歌诉情,唱了三天三夜仍不解忧,歌声感动了山神。三月初三这天,正当他俩发誓成双时,孙家派人来下毒手。这时天空突然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孙家-伙被雷击死。雷雨过后,田郎和妹腊的十八对男女伙伴前来寻找,只见风岩坡上冒出了他俩的身影,瞬间变成了两座石岩,这便是风光岩。十八对青年男女围着岩石唱了三天三夜怀念歌,并结为夫妻。从此,每年三月三,这一带的青年男女便邀集在风光岩对歌,纪念田郎与妹腊。
赶坳
赶坳又称玩山,黔东与湘西交界地区侗族节日。每年侗历“四大土黄戊”日举行,也有的在立夏、端午、中秋或重阳日举行,为时一天。按侗家旧俗,大戊之日不动土劳作,这正是青年男女相互了解谈情说爱的时机。这一天盛装打扮的青年们聚集在一起,选一较为平坦的山坳对歌会友。清泉边、花丛中、树荫下到处都是人影和歌声。年老的歌手也来凑热闹,他们主要是听歌和向青年们传授歌技。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交流并双方相中后,女方赠一块丝帕或手巾给男方,离别时约定下次幽会的时间地点。通过赶坳,不少青年结成百年之好。关于赶坳的来由,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侗乡有个美丽聪慧的哪艳姑娘与英俊勤劳的歌手哪万小伙相爱,他们常常以歌传情,并以丝帕定了终身。原来向哪艳求婚不成的一富家子弟以花言巧语从哪万手中骗到了丝帕并将哪万推下悬崖。他向大家宣布得到了哪艳的爱情。哪艳知道后万箭穿心,便到哪万遇害的地方殉情而死。消息传开,侗家的男女青年们赶来用歌声向两位情人致哀。从此,每逢这天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对歌求偶,并相沿成节。
赶歌场
赶歌场是贵州省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一带侗族民间节日。因地区不一,具体日期有别,有农历七月二十日的,有四月初八日,也有三月三日的。节日里主要的活动是对歌,这天一大早,人们便穿饰一新,成群结队地向指定歌场汇集。对歌开始,先以村寨为单位相互对唱,尔后分散自由对唱。所唱内容有赞扬民族英雄、追述历史变迁的,更多的是倾诉爱慕之情的,而且要即兴编词。经过反复较量,要推出几个公认的“歌王”,“歌王”还要为大家演唱,前来观看的人数以千计,不敢登场比赛者为歌手们呐喊助威,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天还是青年交友联谊的好时机,尤其是那些未婚男子,在歌场上物色自己心中的人。除对歌外,这天还要斗牛、演传统戏和交流物资。
赶歌坪
赶歌坪是贵州省黎平县侗族赛歌盛会。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一天。节日当天一早,主办寨子以鼓楼为单位(基本属一个房族),姑娘们盛装打扮,在善歌的老婆婆们的带领下,来到指定地点,在铁炮、鸟枪和鞭炮声中,按四方阵形坐定,然后开始唱歌,首先要唱侗族传统大歌,主要内容是规劝青年人孝顺父母、尊敬公婆、为人正直、忠于爱情和为人诚实等。届时,邻近村寨的青年都前来观听。待唱到一定时候,主村的小伙子们便装扮成“叫花子”向外村的姑娘们讨歌。外村的姑娘们并不推辞,因为既来就会有准备,她们慷慨献歌后,小伙子们认为看得起他们,便回家换上新装,与姑娘们正式对歌。对歌结束,小伙子们还要向外村的姑娘馈赠小礼品,以表感谢之情,姑娘们则主动邀请小伙子到她们寨上做客。晚上,小伙子们应约前往,姑娘们又陪伴这些小伙子们在歌堂中对歌谈情直到深夜。故赶歌坪又是侗族青年男女相互了解、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赶社
赶社是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水口、大帮、地平、高青、高岩等地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侗族民间有传说:古时候有个叫木阿点龙的侗族后生,和他的好友给皇帝当厨师。一次皇帝寿辰,木阿点龙与好友做了很多菜招待前来祝寿的客人。席间,皇帝问大家哪样菜好吃,当问到木阿点龙时,他回答说盐巴最好吃。皇帝认为木阿点龙当众欺了他,便杀了木阿点龙。木阿点龙的好友烹调晚餐时,所有的菜肴都没放盐。皇帝问他菜为何不如早上的好吃,木阿点龙的好友说怕杀头而不敢放盐。皇帝感到错杀了贤良,后悔不及。因木阿点龙被害恰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因此,后人们每到这天都要吃社饭,饭前先喝盐水,以示对木阿点龙的怀念。又因木阿点龙是被皇帝用刀杀的,这一天人们禁止用刀,均以剪代替。侗家过这个节日,仅次于春节。头天便杀猪宰羊,节日要宴请亲友,同时祭祀木阿点龙,以求保佑消灾灭祸。秋社祭祀时,还要画三匹大马,意为让木阿点龙骑马回家园。祭祀活动完毕,要在寨外田坝里赶社场,男女老少身着新衣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大家相互交换各种农副产品。姑娘们则三五成群提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请后生们品尝。初识的唱结情歌,早有交往的叙旧情,并约定下次幽会的时间、地点。晚七,后生们要请姑娘到本寨作客,饭后男女青年到歌堂对软嬉耍。
高坝歌会
高坝歌会是贵州省剑河、锦屏毗邻地区侗族歌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举行,为期一天。歌场设在剑河、锦屏交界处的高坝,故谓高坝歌会。届时,方圆几十里的侗族青年汇聚高坝竞相高歌。优秀的歌手不仅要有好歌喉,还要有即兴编词的才能。歌词内容多是妹情郎意,直到日沉西山方散。高坝歌会据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传说在清咸丰年间,高坝附近有两个很有名望的老人肖公和吴公,肖公的女儿肖玉娘是个唱歌能手,她与吴公的儿子吴承祖常到肖家塘边玩山对歌,互诉衷情,并在七月二十日这天订下终身。后吴承祖参加了姜应芳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军,在与清军的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消息传来,肖玉娘悲痛欲绝,发誓终身不嫁。每年七月二十日这天,肖玉娘都要到肖家塘边悼念未婚夫,并用歌声表达怀念之情。她的歌声感动了这一带的青年男女,大家都来陪伴歌唱。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歌场,后因当地恶霸们的干扰,歌场又迁至高坝。髙坝歌会既是悼念肖玉娘和吴承祖的大型集会,也是侗族青年男女社交联情的好机会。
姑婆年
姑婆年是湘、桂、黔毗邻地区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无三十日则在二十八日)举行。侗家人非常重视这一天,故又有小年之称。这一天各家都要举行邀请姑婆之灵回来与家人团圆的仪式,受到比平日更大更多的尊敬。除佳肴外,各家还做粑粑夹酸肉敬奉姑婆姑母,以示“飨年”。为照顾不能喝烧酒的姑婆姑母,均以甜酒祭奠。侗族人认为,只有敬奉好姑婆之后,人们才能安心过大年。
花炮节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毗邻地区侗族的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节期有异,正月初三、二月初二、二月十五;三月初三、三月初五和十月二十六不定。一般在农闲季节,一年一次。花炮节主要活动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药,炮口放一直径4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按传统习惯,抢炮队员必须上穿黑衣、下着白裤、腿扎绑带。将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场上允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花炮比赛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们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夺抢。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组织抢炮队。抢花炮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了。传说很早公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活路节
活路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一带侗族春耕前夕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为节期。报京一带共有九个侗寨,按传统习俗,九个侗寨要推选四个办事公正、有威信的成年男子处理本地重要事务,其中的两人为活路头,即主管农事活动。当地习惯,每年腊月三十日开始,一律停止劳动生产,这天清早,活路头庄重宣布封存一切劳动工具,各家各户便在犁耙、纺车、锄头、碓窝等农具上贴上封条,直到活路节前不得动用,以使大家过个轻闲的年节。到活路节这天一早,人们兴高采烈地集会,活路头将一捆发出青芽的嫩草放在指定的田坝上,各寨男女老少身穿节日服装,吹着芦笙来到田坝上。三声铁炮后,活路头吆牛把犁做耕田动作,然后栽上几丛嫩草,象征禾苗苗壮、丰收在望。仪式完毕,人们便围着田坝跳芦笙舞。当天下牛,各家都要斯掉农具上的封条,并在自家菜园里栽几丛嫩茅草,以示农忙季节已到,做好春耕准备。
祭萨
祭萨又称祭祖母。贵州省从江县贯洞地区侗族盛大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当雄鸡一鸣,人们便吹笙鸣枪,主管圣母堂的寨老打开社门,摆上鸡、酒、茶、香纸等进行祭萨活动。“萨”,侗语为祖母之意。祭萨,相传是纪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杏妮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姑娘,她曾组织侗家人反抗朝庭的压迫,后轻朝庭兵围困在从江县的九层岩地方,杏妮坚贞不屈,跳崖就义,后化为一座岩石守护着侗家山寨。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尊称她为“萨”,并在各寨建立“袓母堂”,每个祖母堂中都供一块九层岩的岩石,以示接杏妮到本寨。过去,若某寨发生灾、祸,就要从九层岩再接一块岩石供上,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袓母杏妮保佑。初一早饭后,全寨人盛装汇集在鼓楼坪,小伙子们身着绿衣、白裤、红头巾,身背绣花“胜”字袋,手持枭枪、刀、矛,在寨老指挥下举行杀敌演习,直至中午。凯旋时要在田里扯一蔸稻杆挂在社堂前,以示敌首级,演习结束后,男女青年还要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祭萨活动禁止怀孕妇女参加,也不允许她们进鼓楼坪。
祭三容神
祭三容神是湖南省通道一带侗族民间宗教节日,每逢子年(鼠年)和午年(马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三容神是当地供奉的男性祖先,人们祭祀它是为了求得人口兴旺、村寨繁盛。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淹牛和集款议事。款是过去侗族的一种社会组织,一款包括数寨。届时,款首召集款内的男性成员,在款坪上共同议事,修改补充先前的款约即习惯法。祭祀的牺牲是一头事先从外地买回来的牛,届时鬼师口念祭牛的款词,大家把牛赶进一个深水潭淹死,然后拖上来,割下其生殖器供在三容神面前,再分割牛肉,待款约商量毕,各寨寨老各领一份牛肉回去,分发给全寨各家各户,并将新款约公之于众,表示对新款约的赞同,这项活动即告结束。
祭祖魂
祭祖魂是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一带侗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举行。这天早晨,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坡扫墓挂青,以悼念祖魂。祭祖用的供品有白肉片、白水蛋、米酒和粽粑。到坟地后摆上所带祭品并燃香化纸钱,祈求祖宗灵魂保佑本家老少平安、各事顺利。
浪桥接龙日
浪桥接龙日是贵州省报京地方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浪桥,就是各寨以家为伙,再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带上肉、蛋、鱼、米粑、酒等食品,来到桥边野餐。相传,桥头有主管农事的土地神,因此,到这里可以与土地神同席共饮,以祈求土地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接龙,实为接牛。这里的侗族认为,牛象犀牛,也象征龙,二月二这天,寨子里选一些人,来到往年丰收的某寨赶一小牯回寨,还要有芦笙队簇拥。到寨中后,把小牯杀掉,将牛肉平均分给每户人家,名谓“吃龙肉”。然后各家相互邀请,席间,要划“五龙归位”拳,唱“五龙归位”洒歌。牛角要埋在寨中心的犀牛塘地下,以示犀牛回家,接龙归位了。祈盼龙神保佑本寨当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事事安好。
林王节
林王节是贵州省锦屏县寨母一带侗族纪念性节日。每年农历六月的辰日举行。这一天是纪念当地侗族农民领袖林王的日子。林王名林宽,出身于寨母侗家。其父参加过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吴勉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失败后逃到寨母。林宽为人友善,为侗家做了许多好事。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因官兵的掠夺欺压,四十八个侗寨联合反抗,并推林宽为王。林王兴兵攻克数城。后明太袓派儿子朱桢、朱柏率兵三十万讨伐,镇压了这次起义。传说中的林王作战勇敢非凡,兵败后被砍了头,但斗志不减,他手提头颅回家,让母亲重安颈上,继续与官军战斗,反复三次,终于在六月的辰日离世。为了缅怀这位英雄,人们在这一天为他举行祭祀活动9寨母侗族在这一天要包一种粗如大碗、长如手臂的大粽粑,传说林王打仗时就用这样大的粽杷作干粮。各家要到古枫下摆好大棕粑、酒肉,烧香祭林王,有客人进寨也要到古枫下祭拜。传说是林王揭杆兴兵的地方人们还要唱《林王古歌》颂扬林王功绩。第二天,寨母周围其他村寨的人们还要到寨母村的古枫树下祭祀林王。
麻坡歌节
麻坡歌节是贵州省独山县、平塘县和都匀市毗邻地区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民间节日。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原来只是主月初三一天,后因这段时间正好是春节,便改为从初一到十五。初一,人们三五成群向当地的麻坡进发,在麻坡找地方坐下来,派人联络,协商赛歌事宜。经双方同意便开始对歌。由一两名歌头起歌寻找对手。其他异性以歌作答,先是一对一、后是二三人对唱。歌声优美、出口成章、内容贴切又不重复的,会获得拉拉队和听众的赞美,反之则被轰笑。对歌到一定时候,男女相互有意者可以离开歌场,双双到别处去单独对唱和叙谈。情投意合则可以互赠信物。苗族和水族男女青年除了唱歌外,还吹芦笙、跳芦笙舞。当地传说布依族姑娘孟红在麻坡被财主表哥看中,想娶为妾,他以表哥身份百般诱逼,孟红死活不同意,表哥勾结官府前来威逼,孟红在逃跑途中遇到武艺高强、好打抱不平的苗族后生杨阳。杨阳率苗族群众打退官兵。就在孟红杨阳准备成婚的时候,表哥带领众兵袭击,打死了杨阳和孟红。当地群众特别足靑年人,非常同情这对有情人,故每年在他们遇难的地方阳红关(麻坡),集聚祭奠,唱歌。
闹春牛
闹春牛又称舞春牛,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侗族民间节日。每年立春这天举行。立春一过,耕牛就要忙碌。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给耕牛修缮栅圈,把耕牛从山上找回来,添上青草、糯米粑等上好饲料,还要洒上点酒。有手艺的人还要破竹篾、打灯笼,忙制舞春牛的道具.晚饭后,进行“送春牛”活动。“春牛”队有的提彩灯、有的舞侗帕,最醒目的是两人合舞的、用竹篾编成的大春牛,春牛身挂红花,身后是耕耘的农家夫妇,他们扛犁挑桶,一派农家春耕景象。“春牛”队要到全寨各家各户,象征将春天和来年的丰收送到每家。每到一户,领舞人要向主人说几句吉利话,如“春牛登门,风调雨顺”,“春牛游村,五谷丰登”等,主人则喜笑颜开,为“春牛”鸣放炮竹、并献以糖、红封包等,以示“春牛”健壮平安。转完全寨各家,“春牛”队便来到寨中空矿地进行春牛舞会。在锣鼓伴奏下,跳耙田、施肥、播种等农作舞蹈。围观者一面为“春牛”鼓掌喝彩,一面以歌提出一些农事知识问题,“春牛”以歌作答。至此,舞春牛又转入热烈的对歌活动,你问我答,你唱我和,内容多为农事节气知识,场面热闹非凡。
情哥送饼日
情哥送饼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早饭后,年轻后生们便邀伙结伴,背着芝麻月饼前去与姑娘们会面。姑娘们早就到达约定的地点,并躲在附近草丛中偷听后生们对自己的议论。粗心的后生一旦失口让姑娘听到,或情断谊裂,或被讥笑挖苦。等双方会面,就一对一对分散走向自己选定的僻静地,双方叙述相思之情,考查对方是否变心。然后后生摘下木叶铺地,恭请对方坐下,将准备好的月饼摆在地上,请姑娘享用。他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谈情说爱,憧憬日后生活,或说或唱,直到日落西、马归巢。吃不完的月饼都由姑娘带走。送月饼是南明、大广地方侗族青年恋爱过程中必须要例行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使男女双方从说话唱歌中了解对方是否爱自己,还可以了解对方是否有才智,家境如何等。如果男方表现出语言污秽、举止轻浮,女方即可拔腿离去,恋爱就此结束。
赛芦笙
赛芦笙又称芦笙会。贵州省黎平县侗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和八月十五日举行,每次历时一天。每年六月六至八月十五期间,是该地区的农闲季节。节前,这里的侗族男女青年便开始做赛芦笙的准备。小伙子上山砍芦笙竹,姑娘们则精心制作花衣裙。到节日这天,以该县古邦寨为中心的方圆三四十里内的侗家村寨,都要派芦笙队前来参加比赛,观看者达万人之多。每当客队进主寨寨门时,都要吹芦笙以示到达。主队早已等候并回报三支曲子以示欢迎。等各寨芦笙队全部到齐,便来到寨边宽阔的河坝上准备比赛。比赛开始,各队自行吹奏,以各寨老者组成的裁判人员则在较远的地方倾听,以哪队吹奏洪亮、整齐为胜。主寨要为得胜者挂红鸣炮以示祝贺。比赛结束。主寨的姑娘小伙子们要挑来一担担甜酒和米饭,摆在路旁慰问所有参赛的芦笙手。待酒足饭饱后,主客相互谦谢而散。这一天,除赛芦笙外,也是姑娘们比花裙、小伙子们寻情人的好机会。
三月三
三月三是侗族的民间节日,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各家主妇们便忙碌起来,她们做新装,磨豆腐、备酒菜。三月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三月初三日是节日的高潮,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到菜园采来大葱、蒜苗洗净,然后聚在莫嘎树下,周围站满围观的人,这时小伙子们当众上前向意中的姑娘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嘅、嗽”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还篮时小伙子要以糖,布料或丝线回赠姑娘。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这天中午,人们要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三月初四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人们头戴各种假面具尽情唱跳。初五日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仪式毕,节日活动全部结束。关于三月三,侗家有两种传说。一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季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一说古时有个姑娘良英和后生桥生产生爱情,但良英的父母却把她许给了有钱人家,并准备三月初四成亲,初三这天,良英和桥生相约在金洞旁古老的莫嘎树下,不料被有钱人家发现,当即遭辱骂毒打,二人不堪受辱便双双投淘金潭殉情,为了纪念这对情人,人们便于每年三月三到这里吹笙唱歌、谈情说爱。
扫阳春
扫阳春是湖南省新晃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盛装打扮,从四面八方赶到河坝上观看“扫阳春”仪式。“扫阳春”有一定的活动程序,节日的头天晚上,寨子里的主持人要组织大家准备丰盛的祭品,然后敲锣打鼓敬奉“春草大王”。第二天,主持人带领男女青年手持书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四季平安”等字样的彩色小旗,几人扛一根连枝带叶的竹子当扫帚,在鼓乐和鞭炮声中,从寨脚开始扫起,一直扫到寨头河边。主持人一边指挥,一边念诵“扫除一切是非口舌、乌烟瘴气、盗贼瘟疫”等祈语。扫到河边后要焚香烧纸,意为将一切邪恶送人河内,不再危害人畜。扫阳春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很早以前,侗族姚姓有个祖先,家里很穷,为头人做工却得不到工钱,有年正月初一,他又去头人那里讨工钱,直到十五仍未得到一文钱。在回家的路上,他见自己为头人种的阳春长得郁郁葱葱,而自己却无法度日,一气之下,便砍来一根竹子,扫烂了全部阳春。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勇敢无畏的英雄,每到正月十五这天就举行“扫阳春”。而经过不断演变,扫阳春的含义已成为驱逐邪气了。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守岁
守岁是侗族的年节。每年腊月三十日为大年,当晚,寨寨灯火通明,以示红火兴旺。各家男女老少要围坐在火堂边守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全家要每人喝一碗稀粥,俗称“年更饭”,以示新的一年田里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这晚,本寨男女青年要相互谈心吃“年茶”,但不准唱歌。这天的年茶特别讲究,各家姑娘媳妇们到井边,等老大祭过井后,大家一齐拿勺舀水,以舀到井里的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新水打好油茶敬奉客人。贵州从江宰门寨地方的侗族,三十日晚讲究吃团圆饭,然后全寨汇集到鼓楼坪上吹芦笙、唱大歌,同时还要进行祭“萨”活动。
四月八节
四月八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孟江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节日前一天,寨寨村村的姑娘们便相约上山采一种叫“巴烟筒”的树叶做黑糯米饭。先将巴烟筒树叶捣碎泡在水里,再用此水泡糯米一夜,第二天将米蒸熟即呈黑色。人们做黑糯米饭是给牛过生日。这里的侗家人传说四月八是耕牛的生日,这一天不准使唤耕牛,并以黑糯米饭喂牛,表示对辛勤耕作的牛的敬意。也有的地方以鸡、鸭等供品摆在牛圈边祭牛神。四月八敬牛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侗族没有耕牛,耕地耙田全靠人力,后有一农夫从深山抓来一头野牛想驯服它耕田,但野牛力大非凡且满口利齿常常伤人,农夫求助于萨堂(圣祖母),萨堂设计将野牛的利牙脱落,野牛再也无法伤人了。天长日久被驯服成家牛,并老老实实耕作农田9常年干农活的牛实在太辛苦,便向主人提抗议,农夫答应在四月八日这天让牛休息,并采树叶做黑糯米饭为牛过生日。牛很高兴,以后更勤劳了,从那以后,四月八做黑米饭为牛过生日的习俗便代代相传。
送重阳粑
送重阳粑节贵州省黔东南剑河等地方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日。节日前夕,家家户户泡米春粑、杀鸡炒鱼。尤其是姑娘们更为忙碌。节日一早,姑娘们个个盛装打扮,手提细蔑花边竹篮,上盖精制的丝绣罗帕,成群结伙赶往约定地方约会。一般都在较为僻静的密林、山涧或草坪上。待按约前来的小伙子们一到,大家你推我让,然后分性别坐成两排进行对耿活动。双方你问我答,一唱一和,话不断歌不停,直唱到精疲力竭。最后,姑娘们取出精心制作的食品,成双成对地摆在面前,很有礼貌地以歌相约小伙子与自己共同品尝。小伙子们也很有礼貌地谦让半天,大家一起分享。待吃饱后,又开始对歌,直到日落。吃剩的食品,全由小伙子们带走,他们回家后要分送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家中父母兄弟不准吃,要财心等待新媳妇过门后才能欣赏其烹调手艺。
送迎灶神
送迎灶神是贵州省黔东南三穗县侗族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进行。这里的侗家人认为,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有一位灶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晚,灶神们要汇集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品行,玉皇大帝根据情况予以奖惩。因此,侗家人每到这天晚上,除为灶神烧香奠纸送行外,还要供以糖,糍粑和酒。据说糖和糍粑可以粘住灶神爷的嘴,不便多说话,灶神喝了酒,神志便不清了,这样可以忘掉主人家的言行。也有人家为了拖延灶神上天的时间,一直到深夜才为灶神送行,据说灶神去天庭晚了就无时间汇报,主人家可以避祸得福。灶神上天后需七天七夜才能返回,故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又要迎接。接灶神时的仪式,供品与送行时一样,只是每家都赶早不赶晚,将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以便使灶神欢心,将福气带到家中。
跳桃源洞
跳桃源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侗族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故又称七月半跳桃源洞。这是一个充满迷信色彩的节日。传说很久以前,侗家姑娘燕梅和妹仙与寨子里的两个后生相爱,但寨子里有个财主垂涎于两个姑娘的美貌,欲设法强占,并杀害了她们的情人。燕梅和妹仙悲痛欲绝,于七月十五日晚逃进深山,不久便神经颠狂,自歌自语、手拍脚跳起来,此时,她们的灵魂已飞到桃源洞与情人相会。燕梅和妹仙失踪后,其父母四处寻找。后来在深山里找到女儿,并看见她们跳唱不停,当要拉她俩回家时,歌息身倒了。人们为纪念两个不幸的姑娘,便将每年的七月半定为跳桃源洞的日子,并代代相传。每年一到这期间,天天清晨,家家吃过祭祖饭后,男女老少洗脚换衣,邀远方客人去参加跳桃源洞活动。这项活动,一般挑选几个在爱情上受到挫折的姑娘任主角,先用帕子蒙其脸,端坐在椅子上,两掌伏膝,默默沉思,老歌师烧纸念咒语,并口喷净水,将姑娘“送”上桃源洞之路。过一段时间姑娘便双脚轻轻颤动,双手轻拍膝盖,由缓到急地跳起来。歌师则用轻歌引诱,让她回答“去桃源”的经过。姑娘以歌作答,多为艰难曲折的经历。跳桃源洞的姑娘一般要唱上百首行程经历的歌,内容均为抒发爱情上的不幸之情,令人伤心落泪。歌师引唱到一定程度就要引姑娘“还阳”,再唱下去,据说会真的“走阴”。
土王节
土王节又称土皇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一带侗族节日。每年农历谷雨前两天举行,为期一天。这天,各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们结伴来到离寨子不远的“土王坡”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斗鸡、赛臂力、比鸟枪、对歌外,最有特点的是吃茶苞。小伙子们将用藤串起的茶苞圈出其不意地套在姑娘的脖上,有的将茶耳丢进姑娘的瓢篓里,有的干脆将未脱壳的茶苞塞进姑娘的嘴里,未成熟的茶苞又苦又涩,异常难吃,但姑娘们知道,这是小伙们在考验自己,再苦再涩也得吞下,否则就会被人耻笑对爱情不忠。传说古时候有十八对侗族男女,为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不甘屈就于旧礼教,于谷雨前自缢身亡。十八对情侣的死深得后人同情,于是每年到这个时候,侗家青年都要集会吃茶苞,以示缅怀十八对情侣,久而久之,便沿袭为固定的节日。土王节也是侗族青年进行社交活动和娱乐的日子,每年节后,都有不少青年男女寻到自己心爱的人。节日里缠绵的木叶声、深情的“结交歌”回荡在山野中。
洗牛节
洗牛节又称洗牛身,是贵州省榕江一带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美味佳肴9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将牛拉到河边,洗去牛身上的泥垢。然后将鸡、鸭的翅膀毛插到牛圈旁,祈祷耕牛清洁平安。为什么要过洗牛节,侗族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天地刚刚形成,天上的玉皇见人间终年劳作仍得不到温饱,便让牛魔王下凡告诉人们一天吃一顿饭,牛魔王却将玉皇圣旨错传成一天吃三顿饭。这样人间天天为吃饭发愁,日子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内疚,便请求玉皇让他下凡替百姓干活。这年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凡,并勤勤恳恳为人类拉犁、拉耙。从此,百姓生活好转。为感激牛,侗家人定每年六月六日为牛洗身,并沿袭成节。每年这一天,为牛添油上好饲料,让辛苦了一年的耕牛静心养身。
洗澡节
洗澡节是湖南省锦屏县平秋地方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立夏日。这天早晨,寨子中的老人和孩子们身背兜筐到山上去采草药,所采草药主要有九里光、三角枫、金银花、兰花、节骨草、枇杷等二十多种。采回后用清水洗净下锅煮熬,熬好后舀出,再配以米酒和盐巴,用来沐浴。这天人们都休息,个个要洗药水操,尔后还要美餐一顿,痛饮几杯。据说用药水洗澡可以防多种疾病,故侗族有谅道:“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疮咬”。
行年
行年节是湖南省通道一带侗族的节日。当地侗族把春节期间称为行年。每到这期间,各寨都要集体游乡作客,实际是一种村寨间相互贺年娱乐的活动。其中有一种叫“鸡尾客”的活动非常有趣。甲寨的“鸡尾客”准备到乙寨去时,芦笙队在鼓楼旁的岩坪里吹起“集合曲”,人们便集合排队。参加者均穿自织的侗布袜子,芦笙队上身还必须穿特制的舞衣,衣边吊有小海螺、小蚌壳之类。头上勒一白布带,一边插雄鸡尾羽,一边插银制的叶片,“鸡尾客”由此得名。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视村寨大小而定。队伍前面的“客头”头包一丈多长的围巾,身披红毛毡,手撑一大红伞,胸挂罗盘。第二个“头客”是男扮女装,象征侗族最高女神先袓母。其头包围巾,插鸡羽和“银舌螺盖”,身披花格毛毡,第三“头客”腰佩宝剑,进乙寨时要抽剑出鞘。其后是芦笙队,除穿恃殊的服装外,芦笙上还插戴羽毛。随后是作客的人们,个个盛装打扮。队伍出发前先祭本褰“先祖母”。到达乙寨时,乙寨的人热烈欢迎,尔后芦笙队边吹边舞,进行踩堂。踩堂毕,乙寨姑娘后生们要抢甲寨客人头上的鸡羽,然后将客人拉到家中热情款待。第二天,两寨人共同巢会,乙寨各家主动端来酒菜,真是百味俱全。宴会上乙寨姑娘开始唱歌,甲寨客人对答,并对乙寨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宴会结束后,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乙寨送甲寨一猪头,意为下次再来。
月也节
月也侗语即到别寨做客的意思,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开始进行,时限不定。此节具有村寨间相互联谊的性质,与贵州侗族的月贺类似,但其活动内容有别。正月初,当某寨人看到鼓楼大柱上的红喜贴时,就知道将有别寨月也队前来,于是全寨家家忙着准备接待客人。客寨人一到,主寨便前去迎接,主寨寨老致欢迎词后,两寨声笙队各奏一曲,一同到鼓楼坪。这时,主寨各家便上前拉客人到自家做客,若“月也”队住三五天,每天活动结束后都要被拉到各家,俗称拉“也”,以拉到和拉多为荣。到家后杀鸡宰鸭热情款待。这期间,“也”还要演唱侗戏和桂戏,人们可向演出者赠以红封。姑娘和中年妇女们要送自己织的布,一般不少于八尺。“也”收到布后要点名致谢,并将布挂在戏台上,直到“也”离寨。离寨的前一天,宾主在鼓楼坪共餐,除全寨杀一两口猪外,每家要送些酒菜,人们边吃边喝,亲密热闹。“也”告别回寨,主寨男女老幼送到寨口,并以猪头、糍粑相赠,有的姑娘还为意中人送上信物。按习俗;第二年为主寨去客寨还“也”,若不还“也”,两寨就此断绝关系(亲友除外)。“也”回到本寨要举行汇报演出,并公布主寨送的礼数,而后在鼓楼坪会餐一顿,将猪头、糍粑分给各家。至此,月也宣告结束。
祖公节
祖公节又称甲戌节或平安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带侗族吴姓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性节日。节期在每年立秋后的第一个甲戌日。相传这是侗族吴姓始祖吴赌囊离开老家逃难到黎平的日子。侗族吴姓人家每到这天都要盛装打扮,各房族在房族长老的带领下,先到古代女英雄杏妮坛前吹奏“三首落地”芦笙曲,并供奉祭品。人们列队在坛前顺逆各绕三圈,领队长老邀请天子大祖母在节日中与民同乐。等铁炮、鞭炮响过,领队长老手持半开纸伞,身背象征袓先逃难的米袋,带领房族成员前往芦笙场比赛。待各房族到齐,年轻女子要回家挑甜酒凉水,回来后用大碗盛满,排开长阵,先敬父兄,后敬前来观看的客人。比赛芦笙时,各房族要选一人参加评议组。得胜者要挂红发奖。活动结束,姑娘们挑桶回家,同一房族亲友的后生们要往桶中添糖果等礼品以示对她们送甜酒的感谢。晚饭前,家家都要带祭品到河边祭祀,放一片芭蕉叶到河中,以示送始祖灵魂返回老家。晚上,各芦笙队自愿组对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