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八姑节
八姑节是湖南省城步县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秋收后择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酿好高粱米酒,把亲戚朋友请来,一起饮酒聊天,共庆丰收,即便是歉收年份也不例外,以此纪念开发土地的八位姑娘。相传古时兵荒马乱,百姓四处逃生,不知来自何方的八个姑娘到城步一带,见这里土地肥沃、地处僻静,便在这里住了下来,并把随身带的谷种撒在地里,经过她们的辛勤劳动,秋天时庄稼获得了丰收。过了一年又一年,这块土地逐步被开发,并兴旺起来。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为了感谢这八位姑娘和庆贺丰收,每年秋收完毕,便择日纪念八姑,后沿习成节日。
罢谷节
罢谷节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节日,节日时间不一。杨姓苗族在九月霜降以前的未日过,银姓苗族则在卯日过。“罢谷”,意思是庆贺五谷丰收。过节时,要杀猪、打粑粑和蒸糯米酒敬祖先,感谢祖灵保佑今年粮食平安丰收。敬祖时,每家每户都要拿出粑粑到规定的节日坪里去供奉。敬祖完毕,大家方可开怀畅饮,共庆丰收。节日里,还举行其它娱乐活动。
白保芦笙会
白保芦笙会是贵州省黄平县黄飘一带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在黄飘的白保坡举行,节期三天。节日活动主要是吹芦笙、跳芦笙舞、赛马、斗鸟等。传说,过去白保有一位姑娘,因为不屈于县官的逼婚,流浪他乡,嫁给姓韩的一个艺人。她的儿子长大后,学了一身超人的本领,在战争中立功被封为大将军。后大将军到母亲的家乡巡察惩治了县官。又到舅舅家看望,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庆贺。因舅舅家太窄,只好请众人到白保坡聚会,与乡亲们热热闹闹庆贺了三天。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白保坡聚会那天正是农历九月十八日。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到这里来集会,遂渐演变成此节。
采菜节
采菜节是贵州省惠水县摆金区、雅水区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间从农历三月十三日开始,为期两天。在这一带苗族节日中,除春节外,采菜节算是比较隆重的了。当地苗语称这一节日为“窝若吉”,“窝”即采摘,“若吉”是一种野菜名。过去,这一天妇女上山采菜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出售,如今此节已演变成娱乐日了。节日里妇女们穿上绚丽服装,成群结队地集中到山上的跳花场,或相互攀谈,或唱歌娱乐;有的女青年则在男子的芦笙引导下翩翩起舞。这一天,凡已出嫁的姑娘都回娘家来看望父母兄妹。母亲还要做些好吃的东西,让姑娘带回婆家去。第二天为盛大的集日妇女们手提饭箩赶场。箩里装的是糯米饭、豆腐、及切成梳子状的猪肉片,还将薄薄的煎鸡蛋盖在饭上。每家父母都为每个女儿备好一个精致的饭箩。这些饭菜只能在散场后回家的路上与亲友一起吃。有的姑娘,还特意送给她相识的异性青年朋友,以示爱慕之情。
踩鼓节
踩鼓节是贵州省凯里和丹寨相邻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亥日举行。此节源于过去十二年一次的大型祭鼓节,现改为一年一次,而且简化了过去繁缛的仪式。如将原来的牛祭改为鱼祭;踩鼓原来仅仅是祭鼓节的一个仪式,而今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踩鼓节早晨,各家先用鱼祭祀祖先,然后藏鼓人家将木鼓抬到踩鼓场,当击响木鼓,人们便向踩鼓场汇聚。姑娘们手拉手踏着鼓点跳起轻盈的舞步,小伙子们在外围踩点起舞,男性长者们则紧围木鼓边舞边谈。为跳到高潮吋,姑娘们便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花带敬献在鼓上,以酬谢鼓恩。人们一直跳到夫黑才散,鼓主便把木鼓抬回家。当地苗族视木鼓为祖神,过此节意在祈求其保佑人和寨安。
踩秧堂
踩秧堂是贵州省从江县加鸠、加勉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或二月的甲申日,节期一般为二到五天。踩秧堂译自苗语,意为播种前吹笙跳舞。当地苗族认为,不踩秧堂,不能撒播种子,否则当年各种农作物要歉收。踩秧堂前一天,要举行播种仪式,由“活路头”(村寨中主管农事者)宰鸭,备酒、饭、茶等供品,摆在火炕边敬祖先,然后带谷种、肥料、锄头、火把,在天亮前到专门的祭田里,略挖几锄,将谷种撒卜,盖上肥料,再用芭茅草扎成三个草枪插上,表示谷种已播,春耕可以开始。天亮后,其他人纷纷在自己的田中效法。中午,男女老幼穿上新衣,集中到村中一块空地上,跳芦笙舞、踩鼓舞。踩秧堂之后,便不准吹芦笙,不准烧砖瓦,不准烧死人遗骨。认为吹芦笙影响青年人专心干活,还会影响谷子的魂安心坐稳。烧砖沉和尸骨则污染空气,影响谷物生长。
尝新苞谷
尝新苞谷是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一带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苞谷成熟后的某一个亥日。节日这天,要用新摘的包谷加小米同煮,再加其它供品敬祖,以示收获不忘祖先。包谷成熟了,意味着劳苦了一年的耕牛也可休养一段了,故人们还要搞劳耕牛,要将掺有饭豆的糯米用通叶包好煮熟后喂牛。这天还要举行给耕牛解耙的仪式。认为虽然牛已清闲,但没将耙上的绳索解掉,牛仍然休养石好。解耙仪式在傍晚举行,先将耙摆正,将粽粑和酒供在耙上,再用刀砍断耙绳。酒要喷洒在耙上,供过的粽粑喂牛,粽叶连同耙一起挂放在高处,直到春耕不得动用。
朝山坡歌节
朝山坡歌节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区革佬溪两岸苗族节日,时间在立夏日。这一天早饭后,人们穿上新衣,成群结队集中到朝天坡举行唱山歌等娱乐活动。传说,有两位苗族祖先,在迁到这里的途中走散了,其中一个在立夏日来到革佬溪。他时常到朝天坡上朝迁来的方向眺望,但始终未见兄弟的影子。后来,每逢立夏日,他都要带领大家到朝天坡去眺望,希望见到走散的兄弟。后来,大家觉得已经安居乐业了,没有必要悲伤地等待和眺望,应该高兴一下才是。于是在立夏这一天在朝天坡举行唱歌等娱乐活动。直到傍晚才结束。之后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朝山坡歌节。
吃仓饭
吃仓饭是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一带苗族民间节日,在春雷鸣响之前的某一个卯日或亥日举行。所谓仓饭,即用头年秋天收获时特意留下的“大禾把”春米煮的饭。当地苗族认为,吃了仓饭,会一年五谷盈丰。故若错过机会,会感到遗憾。春雷响后,没有吃的大禾把只能用来酿酒,不能再吃。吃仓饭时的菜只能是肉,不能有其它蔬菜。饭后人们不能出门,因此一般把这顿饭安排在深夜,吃过饭就马上睡觉。剩饭只能留到第二天深夜吃,吃后仍不能外出。仓饭只限于同居共炊的一家人吃,来友或已分居的父母兄妹遇到也不给吃,要另外煮饭招待。
吃丑节
“吃丑”即在丑日过节,吃丑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节日,时在吃卯节之后十天的丑日起,逢丑日便吃喝娱乐休息一天,连续过六个丑日,直到新件成熟为止。在这些丑日里,要比平时吃得好一些,但不敬祖先。有鸡有鸭固好,没有则吃几条鱼。跳芦笙、游方、斗牛等娱乐活动是节日中的主要内容。第一个丑日要举行一些仪式。有些地方,每户要捐出十二碗酒和一些纸、香,带到河边“踩鼓塘”的起鼓处祭龙。祭祀完毕,大家一起喝酒,并互相泼水淋身,用稀泥巴涂抹对方。然后跳铜鼓舞。当地有民谣道,泼水淋身抹稀泥,天上雷公看见了,才下雨,地下人才得水养田。第二个丑日最隆重,主要活动是跳铜鼓舞。人们艳装打扮,伴着铜鼓的节奏,尽情欢跳。有客的人家在节日晚上设宴招待客人,由中年以上的人陪伴客人。青年男女则到村外结伴游方。
吃九月粑
吃九月粑又称吃稻草粑,贵州省麻江县和凯里市交界地方苗族节日,毎年农历九月,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前则在卯日举行,卯日初九以后则在初九过。另外的两个卯日只是打点粑把小过。节日那天,每家打粑杷,煮鱼行祭袓仪式,然后全家人聚餐。麻江县的石猛一带称这一节日为“吃稻草粑”,意思是秋收结束,稻草已经堆放好,人们作粑粑共同庆贺丰收。
吃老鼠粑粑
吃老鼠粑粑又称灭鼠节,贵州街镇远县涌溪龙姓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腊月初一日。这一带苗族每到冬闲时,各家各户自觉火鼠。有的到野外安夹板捕鼠,有的在田边地角破鼠洞灭鼠。捉得大鼠要剐皮开膛去肠洗净,挂在火坑上烘干,待腊月初一日全家共餐。每家至少要准铬两只大老鼠。若没有捕得老鼠,腊月初一必须用糯米面做成老鼠模样的粑粑。节日来临时,外嫁的姑娘和外出谋生者都要赶回来。节日早晨先用鼠肉祭祖,尔后令家摆鼠肉宴,庆贺灭鼠胜利,祈望明年粮食丰收。传说古时龙姓苗族从外地迁来此地安家落户,由于大旱,粮食歉收,到十二月底,祖公家里只有五升糯米了,只好放在米桶里待过年用,不料却被老鼠偷光。人们追到鼠洞边,用火熏、铲挖、水灌后,捉住了大鼠,并把散失的米以及鼠洞里的米凑齐,蒸成糯米饭,将老鼠剥皮开膛,煮熟当菜,以解心头之恨。为怀念祖先这一事迹,以及警告老鼠,人们便把腊月初一定为吃老鼠粑粑节,流传至今。
吃卯节
吃卯节又称吃新节,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内操黔东苗语的苗族节日。“吃卯”即在卯日过节。时间从农历六月第一个卯口开始到收割前的某个卯日之间自择一卯日举行。六月份的吃卯节要摘米苞掺在糯米饭里作为节日食品,并举行祭谷魂活动,因而称之为“吃苞的卯节”。有的地方在祭谷魂活动中掺进祭祖内容,以祈谷魂和祖先保佑人寿年丰。饭前要用新饭喂狗,传说是狗从天上给人类带来了谷种。节日还要煮乌糯米饭吃,认为这样才不使谷魂认出来是在吃米饭,否则谷魂会生气而不再生长。为此有的地方还把吃乌饭说成是“牛屎”。有的地方把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传说谷魂是位女性,要给她穿上花衣裙,她才愿意到处走动,使各处谷苞出穗齐全。吃卯节还进行斗牛、斗鸟、赛马、吹芦笙等活动。
吃戌节
“吃戌”即在戌日过节,吃戌节是贵州省台江县交包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第二个戌日举行,节期四天。届时,周围各族群众都来参加。节日里有跳芦笙的,有斗牛的,还有玩鸟斗雀的。青年男女则聚集在树林溪边,亮开嗓子对歌。吃戌节原由吃卯节演变而来。当地传说很早以前,交包一带的苗族为同一家族,由于人口稀少,血缘太近,不能就近开亲,只好到较远地方的苗族地区开亲。第一批姑娘远嫁时,家里人嘱咐吃卯节要回家来闭聚。但出嫁到今榕江县利岛排待地方的姑娘们回娘家过节,却由于路途遥远,直到"戌”日才到家。家乡父老都感到很对不起她们,遂决定在姑娘赶到的戌日这一天,童新过一次节,人们重新吹芦笙、击鼓、跳舞唱歌、放牛打架,让远道回家过节的姑娘们尽情地欢乐。从此,交包一带的吃卯节便由卯日改成在戌日过,并改名“吃戌节”。
吃鸭节
吃鸭节是贵州省三都县都江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插秧结束后举行,具体日期由鬼师卜定,一般为兔或狗场天。当日清晨,各家主要男劳力在活路头带领下到河沟里洗净犁耙上的泥,并插一根草标在犁上,以示插秧结束,妇女们则在家包棕子,男子回来后,把犁耙放在大门口,杀一只鸭子,扯数根鸭毛插在火塘边壁上,整鸭煮熟,剪下鸭头、鸭尾、鸭脚掌,再加上点鸭杂碎,盛在一个碗里,摆到火塘边,再摆上一碗酒,一个棕粑。以示请祖先冋来过吃鸭节,鸭身则放回大锅里加米煮成鸭稀饭,据说吃鸭辅饭能避邪。祭祀一阵后,主人用筷子蘸点酒洒在地上,表示祖先已享用过了,全家遂吃鸭肉喝稀饭。晚上,妇女们着盛装到跳月场,在芦笙伴奏下跳撒秧、栽秧、薅秧等舞蹈。直至鸡鸣头遍再将粽叶和鸭毛插到自家田边水口处,祝秋后丰收。
吃由粑
吃由粑,苗语指自称为“由”的支系过节吃粑,贵州省凯里市舟溪一带龙姓(自称“由”)苗族民间传统宗教节日。当地的青杠林、岩寨在农历十月第一个丑日举行,漫洞在第二个丑日,若第一个丑日逢初三初四,青杠林苗族则把时间推延到第二个卯日。节日前备好甜酒、鲜鱼、肉、白酒和粑粑。节日早上,将楮树叶包好煮熟的鲜鱼,分作十二份放在一根长凳上。长凳是专供祭祀用的,平时不作它用。每一份鱼配上一个酒杯,斟上甜酒;另外一张桌子放两三个糍粑。主祭人烧香烧纸,掐肉斟酒示意给袓先享用。然后全家一齐喝酒,连续三次,每次的酒一定要喝,其它祭品则可吃可不吃。祭祀完毕,一家人才可以进早餐。第二天,每一个过节的村子还要举行斗牛活动。
吃糟节
吃糟节是贵州省凯里市舟溪吴姓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第一个卯日。这是一个祭祖节口,吴姓苗族很重视。主要祭品是以糯米饭泡灰水做成的“糟”,又称“灰糟”。灰糟在七月第一个子日就并始制做。把蒸熟的糯米饭泡在滤净的灰水中,再放十二片葫芦叶、十二颗小石子和十二条干鱼。卯日祭祖时,用十二个杯子盛灰糟,放在神龛前的桌了上,杯子上放一条干鱼和一棵稻苞.另外摆出十二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又斟二到四杯酒,并将四棵茅草挂在神龛上。下午把新摘的糯谷约一百粒剥壳煮熟,亦供在桌上,以示让祖先吃新饭。第二天要在舟溪河坝举行斗牛活动。当地不过节的苗族和汉族人也前往观看,甚至拉牛来参赛。这一节日与其它地区的吃新节相似。
串年坡
串年坡是贵州省织金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举行。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谈,选择意中人。参加活动的还有周围大方、安顺、贵阳等地的苗族青年。串年坡期间,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立一根花树,摆上许多石头,堆上柴草,燃起篝火,大家围坐在石头上。远方来的小伙子一边吹奏着芦笙或口琴,一边与主寨的姑娘闲谈或唱歌。花树上挂着一条一丈二尺六寸长的红布,对歌开始时,先由一位最会唱的姑娘唱。每唱完一首,在红布上打一个结,直到打上十几个或几十个结。然后,由小伙子接着唱,每唱完一首要解开一个结。把所有结子解完为胜。唱胜了,先唱的姑娘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搭在花树上,取胜的小伙子则将衣服和红布一同取走。小伙子如果对姑娘中意,就可以凭衣服和红布,央媒人前去求婚。
春社节
春社节是广西壮族封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瑶族支系红瑶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举行。节日期问,红瑶群众要到村旁的山上找一块较平坦开阔的地方煮粥吃,大家按性别、年龄分成若干组,老人已婚妇女可留在家里。有的寨子青年男女有互相走访的习俗。春社节也是当地瑶寨封芦笙的日子,自此以后到秋收,禁止吹芦笙。
打皇粑
打皇粑是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一带苗族民间宗教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吃新包谷节后的第一个寅日。“打皇粑”意为打粑粑敬皇帝。节日里各家各户要凑米打粑粑,并集资买一头猪。杀后肉分给各家,留下猪头与一只公鸡和茶、酒、杷粑作为供品陈列于桌上,然后烧香化纸以示敬献皇帝,仪式由大家推举的年长男性主持。开祭时、击鼓鸣炮,主祭者拱手三揖。随即用剪刀剪开猪头,按出米打粑粑的份数分给各户。粑粑各自带回家,仪式即告结束。未出米打粑粑的人家则将猪肉、鸡、酒、茶陈设于桌上单独敬皇帝。在加勉苗族的其它祭祀活动中,是把糯米饭泡在茶中作祭品,而“打皇粑”时则只能用清茶。在这个节日里只敬皇帝,不敬其他祖先神灵。拱手作揖、烧香化纸及打粑粑也都是这个节日独有,一般认为上述习俗与汉文化传入有关。
刀梯会
刀梯会又称上刀会、上刀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节日,时间在元宵节前的寅日或戌日。节日活动主要是酬神或为死者解罪。上刀梯之前是穿街仪式:数十个穿红衣,包红帕,戴冠叉,插马鞭,披柳旗,持牛角师刀的巫师,排队向刀梯场进发,他们每人持鼓锣和小旗一面,到场后绕场一周,再列两行。穿头街、二街之后是老君传法仪式:台下扎阴桥一座,渐拜法人跪桥头,身背包袱、雨伞、草鞋等。桥上摆水碗一个,碗内放银镯一只。桥边站接法人,即传度师、接法师、引度师、东王公、西王母等。传法结束便上刀梯。掌坛师用大公鸡一只行放煞、封刀、开刀仪式,并念咒语,尔后把鸡冠咬出血,染在刀上,巫师便脱鞋赤足上刀梯。先由引岳师上,次是新坛弟子,之下不论次序。上梯者由这边上左那边下来。到梯顶时要吹牛角,然后口诵咒语,鞠躬磕头,并表演倒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古树盘根等动作。观者无不惊心动魄。上刀梯结束后新坛弟子肃立台上,旁边由二人扶着他翻三个跟斗,便将烧红的十多张犁口用手摆成一列。待巫师念法三通,便赤脚踩犁口,在上边慢慢行走。这一绝技现已少传。
稻斋节
稻斋节是海南省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七举行。活动由斋主主持。节前的农历二月初二要选出斋主以及文武道公二人。这三个人在节前向各家族凑米、鸡(或蛋)、香等祭品。节日这一天,人们便到指定地点杀鸡祭谷祌。仪式完毕,便由道公跳舞,在锣鼓伴奏下,文道公跳舞步缓慢的文道公舞,武道公跳舞步急快的武道公舞。舞毕,各人焚四五张“元宝”谢神,元宝可以用干包谷壳代替。第二天早上,两位男子抬一只箩,内放一把谷户,由小道公敲锣打鼓沿途护送到斋主家。斋主则派两名女子出来迎接,并向抬箩人敬酒。与女网人各唱一首歌,意思是把谷魂招来了。至此,稻斋节结束。
动春节
动春节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过动春节意在祈求袓先保佑当年五谷丰收,人畜兴旺。节日要杀猪、杀鸭、做糯米粑敬祖先,同时,接女儿,女婿来家团聚。节日活动各村寨有些不同。长安乡六马村的苗族,规定女儿女婿不能与娘家人同吃敬献祖先的肉。江头司乡茶园村的苗族则由女儿女婿陪客人吃节饭,饭后客人必须要不辞而别,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斗马节
斗马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此日上午,全村寨男女老幼聚集在斗马场,当主持斗马节盛会的寨老宣布斗马开始之后,由两位苗族青年,各牵一匹雄健的公马入场,随即解开缰绳,两匹马立即冲上前去,互相来往奔突,踢打撕咬。斗败的马会奔逃到主人身边寻求保护,而在场观众则向得胜之马和它的主人拥去,并向其抛去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礼物,以示祝贺。如果得胜马主是未婚男青年,姑娘们则以苗家特有的方式向其求爱。
斗牛节
斗牛节是贵州省贵定、龙里、福泉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在春耕前或秋收后的农闲之机。清代爱必达的《黔南识略》中记载这一带苗族“祀祖,择大牯牛头角端正者饲,及壮,即合寨共斗牛于野,胜即为吉,卜口杀之以祭。”这里所说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须杀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杀。大祭在斗牛之后一个月举行,因斗牛与祭祖间隔时间长,故斗牛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节日,挡地人称之为斗牛节。节前的两个月主持者就向附近村子发请帖(古代发刻木),让参赛者作好准备。有斗牛的人家,不让孕妇、产期妇女,新寡妇上门,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东西给别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节日那天,场主介绍斗牛场的来历,官布有关规定和纪律之后,百十枚铁炮轰鸣,踩场队伍涌人场中,鸣锣开道,八个男童身穿民族服装,手举画有猛兽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对大号手之后跟四个唢呐手。随后芦笙手上场,一群姑娘尾随其后,合节起舞。其后是场主身披大红袍,头戴黄冠,手持拂尘,由两名中年男子跟随,一人持挂红的牛角杯,一人手捧封红的洒坛。最后,所有参赛的斗牛在主人牵引下绕场一圈,斗牛便开始。斗胜的牛给披红挂彩,放鞭炮、吹唢呐庆贺。节日活动一般举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几天。也有的地方一边斗牛,一边举行吹芦笙跳月等活动,故需数日。
二月芦笙会
二月芦笙会又称白洗芦笙会,贵州省施秉县白洗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中旬的午日开始,节期三天。周围的地坝、新桥、双井、翁西以及黄平、谷陇、新州、重安,凯里市的旁海等地的苗族都来参加。活动先在白洗的长山寨开始。当天,附近村寨的芦笙队便在有声望的老人带领下,在长山的古爬坡顶吹奏芦笙,祈求风调雨顺。第二天,活动挪到屯山寨的芦笙坪,除了吹芦笙,跳舞,还有斗鸟、赛马等活动。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旱地裂,五谷不长,人们求龙龙不应。后来偶尔用竹筒吹着求,龙才闻声而来。后来,这一带的苗族便规定,生活在河边的苗族划龙船求龙,生活在高坡的苗族吹笙求龙。因当年是在古爬坡吹竹筒请来了龙,故现在活动先从这里开始,只是由过去的吹竹筒改成吹芦笙。原来附近村寨都过这个节日,后来因为白洗富裕,有接待来客的能力,才确定集中到白洗举行。
二月三
二月三是贵州省台江县施洞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这一带的青年男女便集中到插花坡“游方”(联谊交友),大家唱歌和谈情说爱。姑娘们还带上糯米饭、泡酒、鸡鸭肉等,招待相中的男子。实际上他们多半是平时就相好,只是利用节日机会到山上相会。过去,在节日里男女对歌,女的输了要嫁给男的,男的输了要酬付女方一定的金钱,或当场从身上解下贵重物品相送。二月二的活动与平时“游方”不同,平吋“游方”是男方主动找女方,并到女方村子对歌、说话。而二月三这天坦,只要双方觉得适意,白天对歌。晚上女子把男子们带到村里去,继续对歌谈情,并交换信物。
翻鼓节
翻鼓节是贵州省丹寨一带苗族节日,毎年农历二月头一个亥日或丑日过一次,九月头一个亥日或丑日再过一次。在苗语中这个节日与“祭鼓节”的称呼一样,从节日内容来看,是祭鼓节的缩变。二月正值春耕大忙季节,节后人们便把芦笙挂起来,不再吹笙,以使人们集中精力干农事,九日过节,是因为经过半年辛勤劳作,获得丰收,人们要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也可吹奏芦笙。日子选在亥、丑日,是因为祭鼓要杀猪或牛,现虽不杀牲,仍选猪、牛日过节。二月和九月的节日活动仪式相同。第一天,打扫家宰,开田捉鱼,打豆腐、烤洒、邀请客人,第二天祭祀,之后让小孩到各家讨“鼓饭”,天黑前家家都要讨遍,否则被认为不礼貌,看不起人家。第三天举行斗牛比赛。出发前要拉牛在院坝里转三圈。夜晚,青年人吹芦笙,或到芦笙场中跳铜鼓舞,尽兴方散。
放赦
放赦是四川省盐边县红宝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春分后第五天举行。这天,大家都不从事生产劳动,男女老幼相携去野外游玩。青年男女则换上盛装,三五成群,到几个固定的山坳,或对歌,或嬉戏、或喝酒赌钱,互相中,意的男女青年借机谈情说爱,以走终身。一时间在鸟语花香的山野里,回荡着欢歌笑语。热闹非常。
放水灯节
放水灯节是江苏省昊江一带汉族节日,每年夏末秋初择日举行。届时,先由经办者向各户人家募捐,然后大家择定日期,雇船十几只,夜间游行河中,据说可以驱灾去疫。各船都张灯结彩,有的船载请来的诵经和尚,有的船载泥塑佛像,有的船载雇来的鼓吹队奏乐,最后一只船则专门装五彩纸折成的水灯,人们点着火烛,放进河里,任其漂泊。直到午夜。水灯放完,灾疫驱逐走了,才各自回村。
封斋节
封斋节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民间节日,时间从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开始。从封斋之日起,忌吃鱼、虾、鸡、鸭、蟹等,只准吃猪、牛、羊肉,见飞禽走兽不能打,连提及名称也不许,认为犯忌会招致灾害。民间认为这一天是鸦溪大王遇难口。斋期若家中有人死,要杀猪酬祭神灵,以示赦罪。封命一宵到小转后的已日才结束。巳日为幵斋节。人们再集资杀猪祭神,求祌保佑赐福。猪肉及内脏要按户分配。这天各家的女婿须来家宴饮,共享开斋之乐。
干虫节
干虫节是贵州省台江县稿午一带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六、七月间的吃卯节后第十天开始,连过三个子日。“干虫节”意为驱除虫害和旱灾而过的节日。人们认为过了这个节日,就可以免去一年内的干旱和虫灾。这一天各家一般杀鸡买肉,一家老小共餐一顿。有些人家还要以酒祭祀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盈。过节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家看望父母。在当地流传的歌谣中,有提及过此节的目的和古代过此节时的某些仪式。“痛恨这个天唷,老不下雨,田里的水都被晒干了。青年人沿着田坎到处看,心里的愁苦说不完。父母想出了办法:劝导大家来过干虫节。青年人挨家挨户去领酒,抬到河边水冲去,把酒灌在龙脑壳。”
赶苗场
赶苗场是四川省叙永、古蔺一带苗族节日,每年举行两次,即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初三日。这是当地苗族青年男女社交的节日。届时,苗族青年男女集中到指定的宽敝场坝,男子排队欢奏芦笙,女子踏着舞曲紧跟在后穿过场坝,然后各自散去,找异性朋友谈情唱恋歌,直到夜幕降临。这天,人们除盛装外都必须套一件麻布衣服,以表示对古代粗麻生活的回忆。传说赶苗场是在一次起义失败之后才形成的。起义失败后,官府不让苗族聚会交往,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节日。
赶年场
赶年场是湖南省古丈县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具体日子由圩场头人商定,一般是新年后的第一个场天,节期一至二天。场期一经商定,即使大雪纷扬、天寒地冻,也不能更改。届时,男女老少全都换上新衣,来到年场,参加和观看各种游艺活动。年场其间要舞狮子、上刀梯、玩龙灯、唱戏、唱歌、跳猴儿鼓舞等,同时也进行物资交易活动。年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断。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借机物色情侣,或是约恋人谈情说爱。
赶糯米坡
赶糯米坡是贵州省惠水县党古一带布依族、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是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当地的糯米坡,姑娘们身着盛装,或歌或舞,老年人则聚一处拉家常。男青年们牵着各自的马,先绕场一周,然后在糯米坡上来回驰骋,一时间跑道两侧观者云集。坡会上最主要的活动是对歌,附近许多苗族青年也来参加对歌,歌曲多为相识歌、赞美歌,青年男女们相互中意后便唱情歌,再到僻静处去私定终身。夜晚,坡边的寨子家家宾客满座,大家继续饮酒对歌。据说糯米坡坡会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从前布依族妇女们到坡上边挖野菜,边唱诉生活的贫困和礼教的残酷,并带糯米饭做晌午饭。后生听到歌声,就来对歌,遂形成此节。苗族则传说,他们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压榨,迁徙到此,也把“四月八”节俗带到这里,故每年过此节。
赶秋节
赶秋节又称交秋节、秋社节,湖南省湘西地区和相邻的四川省一些地方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的立秋日。节日活动主要是打秋千。届时,先由穿古代苗族服饰的一男一女,装扮成秋公秋婆,各扛一棵最壮实的包谷和一把最饱满的稻穗,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从田野走到秋千架下,向人们报告这一年的收成情况。尔后,大家便开始打秋千。当地苗族的秋千架有十多米高,呈纺车状,相互错开的八对车辐上都系一秋千绳,一次可供八人荡。秋千的转动靠上边的送秋人推动。旋转停止后,谁停在最上边谁就得唱一首歌。传说,过去有一位姑娘叫也琅,绣花鞋被老鹰刁去一只,小伙子巴贵达惹无意射落老鹰,拾得鞋子。他从鞋子的绣工判断,主人一定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小伙子为了找到姑娘,便在立秋日架起八人秋千,供大家游戏。消息传开,果然来了许多姑娘。巴贵达惹在她们中间找到姑娘也琅,并在对歌交谈中建立爱情,后来结成良缘。从此,每到立秋日,人们一面庆贺丰收一面架起秋千,供青年男女娱乐。
赶秋坡
赶秋坡又称踩秋,贵州省长顺、安顺、紫云、惠水、青岩等地苗族民间节日,时间在立秋日。节日一到,上述地区的苗族或乘车或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长顺县摆塘乡的扎营坡,举行一年一度的踩秋活动。青年男女相聚在扎营坡唱山歌、吹唢呐、弹月琴,歌唱生活,歌唱爱情。其他人则进行贸易活动。传说这一带的苗族迁徙来时由一条神犬带路,到这里时见箐深林密,山高路险,人们便停下来。这时神犬一反常态,跳到摆塘山溪中滚了一身黑泥。人们知道神犬示意要到一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去。于是人们分几路到今天的杨雀寨、羊吊崖、沙坑、猛秋等地。当时约定一年后的立秋之日,各支一定要到扎营坡上相聚。由此形成一年一度的踩秋活动。过去。只是苗族人参加这一节日。随着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人们对交友联谊的向往,周围布依族、汉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也纷纷加人节日活动,人数多时达六、七千。
高跃坡节
高跃坡节是贵州省镇远县金堡区爱和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中旬择日举行。节日那天人们邀约附近的亲友,去爬高跃坡,尽兴游春,并在高跃坡上的高跃坪举行传统歌舞活动。这天也是姑娘小伙子联谊交友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当歌舞活动达到高潮的时候,姑娘们向她看中的小伙子丢去一张亲手绣成的手帕。小伙子接过帕子,从衣袋里掏出糖果、零钱或丝线,用帕子包好向姑娘还丢过去。为什么要丢花帕,传说过去有一位姑娘从凯里逃到高跃,与当地一位小伙子结识。一年之后又回到故乡,小伙子送她到家。姑娘见他钟情于自己,决心同他结为夫妻。返回时小伙子用姑娘赠送的帕子包了一包土,并撒在高跃坪上。后来便有了高跃坡节上的丢帕习俗。
谷陇芦笙节
谷陇芦笙节又称九月芦笙节,贵州省黄平县谷陇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谷陇芦笙节与施秉县二月芦笙节、凯里市旁海七月芦笙节相似,目的是为了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人安年丰。相传,过去在何时举行芦笙节要用蛋卜的方式选定,因谷陇地方过去常常干旱、收成不好,只能在秋收后才有力量招待参加芦笙节的客人,故在九月举行。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远近的苗族客人便纷纷赶赴谷陇的芦笙场。第二天开始举行跳芦笙舞、斗牛、斗鸡和赛马等活动,一直到第三天才告结束。
古龙坡会
古龙坡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在当地古龙坡举行。节日活动主要有赛马、赛芦笙、斗马、舞狮子、跳采堂舞、拔扁担等等。活动开始先是姑娘们围着芦笙跳采堂舞,然后是舞狮子,或姑娘拔扁担:一根扁担的两头站一两个人,各方将扁担往自己一方拉,胜负与拔河相同。斗马紧张激烈,两匹马厮斗,或踢或咬,时而双双竖立,时而迅猛追逐,直到败者退出斗场。斗马采取打擂台方式进行,直到最后决出三名为止。古龙坡会既是一个社交盛会,也是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届时,周围的各族群众也来参加。
禾蔸节
禾蔸节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初六日。禾蔸节一到,人们要杀鸭子敬五谷大神,并备足酒肉,邀请亲友聚会。饭前,主人要戴上斗笠到田头给五谷大神挂青(插上纸钱),并设酒祭奠。来去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对话,彼此遮面而过,以示对五谷大神的一片诚意。传说五谷大神为了救活饥饿的人类,曾将自己的乳汁挤出来施舍,每一滴乳汁便凝结成一粒白米。后来,奶子挤出血来,变成了红米。当乳汁挤尽时,五谷大神也死了。人们为了报答五谷大神的恩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禾苗抽穗时,便来到田头为五谷大神挂青。以示怀念。
糊牛角
糊牛角是云南省金平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届时,孩子们抬着烘烤得香喷喷、粘乎乎的糯米粑,随大人来到牛圈旁,犒劳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人们牵牛出圈,先洗净牛角的污秽,并把糯米糊在牛角上,再插上两个精选出来的大红辣椒。俗称“糊牛角”。然后家家都把牛牵引到寨子中,让大家围观,并从牛角的长势评判牛的好坏。糊牛角是为了在牛饮水时,让牛看到红辣椒,闻到糯米的香味,以提醒牛,主人没有忘记它。这一天,家家置备酒菜,接回出嫁的姑娘一起团圆。
祭鼓节
祭鼓节又称吃牯脏、鼓社节,贵州省黔东南部分苗族传统节日,有的地方三年一祭,有的地方则逢三、五、七、九年时祭,而大部分地方是十年一祭。属于同一个鼓社的村子要同时举行祭鼓活动。十年一祭的,于子年农历二月初二日选出鼓主、副手、参谋、侍从官、外联官五人,筹备节日用物,特别是祭牛。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即把上届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有的地方是到藏鼓洞把祖鼓抬回到村子的鼓场安放在鼓楼中。有的地方则把鼓抬到新鼓主的村子。于同年十月子日子时砍楠木树凿造新鼓,丑年十月第一个丑日或卯日把新鼓抬到藏鼓洞,宣布新鼓启用,同时摒弃旧鼓。第二天迎接袓魂到新鼓,宣读上届到这届祭鼓节之间逝世的长者名单。换鼓仪式庄严神圣,打扮、步子、念词都不得马虎。新鼓的蒙皮在古代要用野山羊皮,后来只是有人来作猎羊的表演,而蒙皮则用新杀的黄牛皮。寅年的活动是杀牛祭祖以及送鼓。除了共有祭牛外,每家族甚至每一家也应有一头祭牛。共有祭牛必须是有四个旋子的,如果没有则由祭师念词“改正”。牛杀后不剥皮,个人家祭牛舅家必须抬去一条腿。所有祭牛的犄角连额骨一齐送到鼓楼,请祭师致词祭祀之后才拿回家安放。有的地方同时举行利于繁衍后代的巫术活动。之后举行砍鼓楼和投火把活动,意在检验和强化族人的战争观念、战术及准备情况。十三天后把祭鼓送到藏鼓洞封存。从此不准动用。祭鼓节起源于苗族的祭祖,传说苗族图腾蝴蝶妈妈出自枫树,故最初用枫木制鼓。各鼓社节日时间不一,这与古代苗族各地灾情有关,灾祸一来便认为应该祭袓、祈求保佑,后逐渐将时间固定。祭鼓节在不同的地方时间长短、仪式繁简均不相同。
祭龙节
祭龙节是云南省屏边、砚山等地苗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日举行。这个节日来自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当地苗族认为龙是雨水的象征,龙的喜怒与农业的丰歉有密切关系,故每年要定期祭龙,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祭品主要是猪和鸡,有的地方用狗。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苗族祭龙需三天,从二月初一至初三日,以村为单位到水源之地举办,同时全村停止劳动,恐动土会损伤龙头或龙脉。
祭龙神
祭龙神是云南省邱北一带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十六日。当地苗族村寨均选一较大的树为“龙树”,祭龙神即祭“龙树”。祭前由全村选出来的“龙头”负责筹集资金、用品及杀鸡杀猪等事宜。祭日这天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同时“龙头”还要重申一些乡规民约,如禁止砍伐山林、挖水源头、偷瓜摸菜等等,若有违者,于是日罚处,所交款额待来年祭龙神时用。
校步节
校步节苗语称为“舍娘苏戛”,意为校正脚步。贵州省安顺一带苗族支系“小花苗”民间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校步节实为一种奇特的选亲活动,届时男女两家到一个选定的坪子,活动一开始,男青年由其姐夫、妹夫或老表二人相陪来到坪子中心。他腰里拴一把供求爱用的纸伞,手里撑一把打开的纸伞。前边有一人吹奏校正脚步的芦笙引路,后边有一人也打伞作陪,要绕场三圈。在男子走场时,姑娘由嫂嫂、姐妹二人相陪,在场子另一端仔细观看小伙子的身材、长相、装束打扮,特别是走路姿态等等,如果相中,就由嫂嫂、姐姐陪着进场,每人打着纸伞,踏着伴奏的芦笙调,也绕场三周,让男靑年观察她的身材、长相等等。场外观看的其他人也同时目测、考虑这对男女是否班配。最后如果男女双方中意,长辈也同意,那么女方则邀请男方父母和小伙子到村子中去商量订婚事宜。
开禾仓
开禾仓是贵州省从江县加勉地区苗族民间节日,秋收结束后择卯日进行。当地在禾谷晒干入仓后首次开仓取新谷时,必须要举行开禾仓仪式。即把一块在大路上挖取的黄土、一包草灰、三枝杨梅放在禾仓顶上,将一个鸭蛋、半碗糯米饭放人仓内,再将三粒米放人饭中,仪式即告完成。饭、蛋带回家,由主持开仓仪式的人吃掉。以后就可以随时开仓取用禾谷了。
看龙场
看龙场是湖南省吉首市、古丈县的部分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谷雨后的辰日。第一个辰日的活动叫看头龙,第二个辰日的活动叫看二龙。节日这一天人们不做农活,否则认为是破龙场触犯龙王,该年内会有虫灾和旱灾。不去看龙场的人,做的活也只限于砍柴割草。看龙场是一个隆重的娱乐盛会,活动有斗画眉、吹奏唢呐、男女青年对歌等。这天还要在溪水边烧一些香和纸以祭龙神。
客家年
客家年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苗语原义为“过汉族的年”、“和汉族一起过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后的又一重大年节,有的地方已经把苗年移到春节过。苗族过此节有自己的特点。过客家年时不贴门神、不送接灶神、不守岁,这同于苗年。也有贴对联的,多是与汉族杂居的村寨或靠近城关的村寨。初一到初二不能上山劳作,在家里不能碾米、纺棉花、扫地。认为纺棉则这一年的雨水会被坊车甩到外地而造成干旱。年三十,要在一根竹管中放进十二粒黄豆,然后加水,到五月十五取出观察,若第几粒饱满,便认为这一年第几月雨水好。初一早上看天色和听鸟叫,哪边天色好哪边就会有好收成;喜鹤叫宜养鸡,乌鸦叫宜养鸭。吃饭时先丢饭和肉给狗吃,狗先吃饭则来年粮价好,先吃肉则肉价高。年节里人们还要走亲串友,年轻人们还要汇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拉鼓节
拉鼓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一带苗族节日,每十三年一届,时在农历十月。拉鼓那一年的二月,就已推举出首事和副首事。他们要筹钱买一头大水牛饲养,并打制一个长木鼓。砍一根六七丈长、碗口粗的木头,用烧红的铁棍穿通木心,再将一根山藤穿过,缚在鼓上,藤尾留着许多枝桠。还在拉鼓的山顶上种一株楠木树。十月份的节日那一天天刚亮,各户派一个男人聚集在拉鼓山那株楠树四周,把口袋挂在楠树上。巫师念完经词,大家便抢摘楠木树叶放入口袋,认为摘得叶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时,几个后生抬着大鼓,首事坐在鼓上,由人吹芦笙引路,顺山坡往下拉,其他人则护送。周围还有看热闹和抬酒肉的人。应邀来的亲友则抓住藤尾不放,不时把藤尾拴在沿途树上,制造麻烦。这时,组织者便敬酒让肉,招待他们乞求放行。如此反复五、六次,最后才把鼓拉到村寨。鼓停在村边,待拉鼓的人回到家中,妇女们都在自家门口倒甜酒、端肉迎接。每家还要设宴招待外来的客人。最后由巫师把各户十三年来的亡人名字和年庚、逝世年月写在纸上放进鼓中,再将鼓放到山洞,即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晚上,人们还要欢聚在一起,吹笙歌舞。拉鼓节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祭鼓节相似,是祭鼓节的演变,目的都是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万事顺心。
良家潭歌会
良家潭歌会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沪溪县良家潭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良家潭地处沪溪、吉首、古丈、沅陵四县交界地,歌会期间上述地区的苗族青年纷纷赶来参加,人多时竟达数万。节日除有舞狮、民间拳术、挡钗、三捧鼓等苗族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项目外,主要活动是唱歌,参加者不仅仅是年青歌手,上了年纪的老歌手也要出来显露自己的才华,他们用歌声倾吐自己的情怀,再现当年的风采。此歌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歌会,还有父子、母女同场对歌和年轻夫妇间赛歌的场面。居住在附近的汉族、土家族届时也前往参加。
晾桥节
晾桥节是贵州省三穗县寨头一带苗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早上,人们抬猪、提糯米饭、香、纸、酒到当地的接龙桥,把这些祭物放在桥上,即为晾桥。仪式完毕,便生火野炊。饭后回到寨子娱乐。第二天,周围数十里的苗族前来祝贺,主人家要举行吹芦笙、跳芦笙舞欢迎活动。晚上,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芦笙活动要举行三天。接龙桥在当地石屏河上,这是一座有十二个桥礅的杉木桥。传说寨头一带的苗族原来居住在也雾山,后来搬到寨头。因住在也雾山的龙跟来时被石屏河挡住去路,人们便商量架桥把龙接来。当时有十二房兄弟,便立了一座十二礅的桥。现在这十二房人家去琼桥时,抬去的猪杀后一半用来分食,一半则送给举办节日的人家待客。黔东南苗族也有二月二敬桥习俗。
龙船节
龙船节是贵州省台江、施秉交界处的清水江沿岸苗族节日,农历五月五日开始,二十七日结束。龙船节主要活动是在江中赛龙船。比赛用船长七尺宽三尺,用三根大杉木剜为槽形捆扎而成。赛时,中间为母船,两边为子船。“龙头”由七尺长水柳木雕就,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龙船下水前,要杀一只白公鸡祭祀,以祈求神灵保佑龙船安全。龙船在驰入比赛地点前,在水面上转三圈。赛船上有鼓头一人,鼓头是上届比赛后选的,锣手一人,由男扮女装的小男孩担任,三十八名水手要扎银扣腰带、戴马尾斗笠,划船时不能卷裤脚。节日里,江上赛舟,江畔赛马、斗牛、斗鸟、对歌以及贸易活动。夜晚,年青人或对歌、或谈情说爱。龙船节传说来源于一次斗龙胜利的庆贺活动。过去有一个独生子下河打鱼.被龙拖进洞中弄死,其父下到洞内用火烧了龙窝。后来沿江烟雾弥漫,同时九天九夜滂沱大雨,人们愁眉不展,有个小孩无意中用捶衣棒在河里划来划去,口中喊“冬冬多!冬冬多!”顿时云消雾散,死龙也浮上河来,后来死龙托梦于人:按龙身制成龙船在江上划游,会使五谷丰收。从此便形成龙船节。龙船上那男扮女装的锣手小孩即代表那玩捶衣棒的小孩。
麻坡歌节
麻坡歌节是贵州省独山县、平塘县和都匀市毗邻地区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民间节日。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原来只是主月初三一天,后因这段时间正好是春节,便改为从初一到十五,初一,人们三五成群向当地的麻坡进发,在麻坡找地方坐下来,派人联络,协商赛歌事宜。经双方同意便开始对软。由一两名歌头起歌寻找对手。其他异性以歌作答,先是一对一、后是二三人对唱。歌声优美、出口成章、内容贴切又不重复的,会获得拉拉队和听众的赞美,反之则被轰笑。对歌到一定时候,男女相互有意者可以离开歌场,双双到别处去单独对唱和叙谈。情投意合则可以互赠信物。苗族和水族男女青年除了唱歌外,还吹芦笙、跳芦笙舞。当地传说布依族姑娘孟红在麻坡被财主表哥看中,想娶为妾,他以表哥身份百般诱逼,孟红死活不同意,表哥勾结官府前来威逼,孟红在逃跑途中遇到武艺高强、好打抱不平的苗族后生杨阳。杨阳率苗族群众打退官兵。就在孟红杨阳准备成婚的时候,表哥带领众兵袭击,打死了杨阳和孟红。当地群众特别足靑年人,非常同情这对有情人,故每年在他们遇难的地方阳红关(麻坡)、集聚祭奠,唱歌。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十月的卯日或丑日。雷公山山区的苗年要举行三次:九月过“初年”,因规模小被戏称为“打粑塞老蛇洞”;十月过“大年”;次年正月十五过“尾年”,尾年的时间与汉族元宵节相同,人们称之为“和汉族一起吃豆腐”。大年时间过去由寨老或鼓社首领决定,因而有时相邻的村子,过年的时间并木相同。十月初一早上杀猪,晚上打粑粑,第二天早上杀鸡宰鸭,下午才举行跳芦笙、踩铜鼓舞,斗牛、赛马等各种文娱活动。活动往往持续三天。过去曾有过年休息十二天的习俗,后来缩短为五、六天。节日里,老人走亲访友,畅叙年景,年轻人吹笙跳舞、游方联友。不少人家的男婚女嫁往往放到这期间进行。在雷公山一带,过去男人们还利用过年时间上山捕鸟。过年时人们尽情欢乐,同时也忘不了田地和耕牛,节日里各家男人带三五根青草,一坨牛粪到田里,在粪上插上青草,再用酒、肉、饭、纸、香祭田。认为祭了田才好开犁,否则田神要怪罪。大年早上,还把酒淋在牛鼻上,以示让牛过年。苗年在农历十月举行,与过去苗族曾经使用十月历有关系。有的地方已经把苗年挪到春节过。
除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过除夕节有许多特点。届时,每家上山砍来榄篱笆树,每根间寸削皮,顶端赦开夹一片水菖蒲和三张乌泡叶,在屋子周围每五尺插一根,叫“保年杆”。晚上吃年饭时不让外人串门,怕把年饭“踩”着。饭桌上少不了血肠粑。吃饭时长者面东,小孩面西,中年人南北向坐。饭后全家洗脚,先从小辈开始。对此苗族有谚曰“大年三十洗好脚,出门处处有着落。”鞭炮必须三个为一组放。凌晨两点左右要起来“喊年”,即把大门打开,家人在门边虔诚地向外喊,若希望来年生活更好则喊“白银流来如水,黄金涌来如潮,成渠流来我家,成河流来我查广希望得牛的喊“黄牛肥如油,水牛壮如兕;动角山动,踢腿山崩,走来我家,进到我圈。”希望儿子娶到媳妇的则喊“美女面如茅根白,眉毛弯弯细如月,走来我家,进到我房。”等等。喊年时家里其他人不许言语。当晚子时,有人还观天,从北斗星周围的云雾以及星星的闪烁情况来预兆来年的旱涝。有的则听鸟声,从不同鸟先叫情况来兆知来年何种谷物丰收,认为麻雀先叫稻谷好,斑鸠先叫玉米好,喜鹊先叫棉花好,山雀先叫小米好,等等。
春节
苗族春节时间从农历正月初一日到十五日,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苗族称初一为过国年,初二过地区年,初三过家庭年,初四以后开始拜亲访友,女儿女婿也是初四后才到娘家团拜。这一地区的苗族非常重视女婿拜年,民间有谚语说:“六月望行闹,正月望郎女。”女婿不来时,岳家即派人去迎请。春节间还有玩灯活动,初八出灯,有狮子灯、龙灯、采茶灯等,十五送灯。贵州省黔东南一带部分苗族过春节时,除夕午夜在神龛前摆水果瓜子,然后焚香秉烛开“财门”迎接“年公”。初一只吃肉和豆腐,否则会使田里生杂草。初二或初三天不亮时,由一个男人去挑“年水”,到河边先烧香焚纸再舀五瓢水挑回,“年水”用来煨茶,与粑粑一起祭祖。各地苗族春节的文娱活动主要是跳芦笙。贵州西部和云南的苗族则举行踩花山,跳场等活动。
春社节
春社节又叫过社、社节,湖南省湘西和贵州省镇远、三穗等地苗族民间节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戍日举行。节前,姑娘们上山采来蒿菜、野葱,洗净剁细,挤去苦汁,配上腊肉厂、血豆腐丁、炸花生、炸黄豆、蒜苗等等,和糯米共一甑蒸为香糯米饭,俗称“社饭”,同时还要酿制“社酒”。节日那天,邀请亲戚朋友和家族寨邻欢聚一堂吃社饭。被邀请者要带上活鸡、活鸭、活猪等“活礼”,以及腊肉、糯米饭、米酒前往赴宴。第二天主人将粑粑串起,捆起“活礼”,套在客人的脖子上或舟上,送客人回家。湘西苗族做社饭的方式和其他活动与贵州苗族基本相同。关于社节,《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社日,闪邻并结综合社牲胶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可见苗族早期的社日,是以祭神为主要内容。
端午节
湖南省和贵州省部分苗族过端午节时也抹艾叶、菖蒲、过龙岗草。并调制雄黄酒,洒在堂屋或厨房阴暗处,或饮用。有的地方打粑粑,包粽子,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和外出游玩的午饭,还要用以祭祀五谷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过端午时举行划龙船活动。贵州西北部苗族则以跳芦笙为主。有的地方把这一节日当作插秧大忙季节过后的休息日。湘西杨姓苗族端午节必须以粽子祭袓,同时请亲戚、女婿来过节,并杀鸡鸭招待。云南省丘北一带苗族在这一天要杀狗吃,并特做麦面饼子食用。
祭田节
祭田节又称祭田公地母。云南省金平、麻栗坡等地苗族节日,时间多在农历六月初六,也有在六月初二或二十四的。这段时间是农作物抽穗时期,祭田意在祈求田公地母保佑农作物丰收。祭田时,在田边地头用四根木棒搭一个小小的祭坛,上供牺牲,如猪肉、鸡等。人们还要用鸡毛沾血滴在打苞的玉米穗上。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省中部和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其中以贵州省会贵阳市喷水池的节日活动最为隆重热闹。参加者有来自贵阳附近七个县的苗族。过去,他们均步行到这里。届时小伙子吹着芦笙、洞箫、笛子,跳起芦笙舞;姑娘们则身着盛装,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有些老年人则吹长号,击鼓,以增加节日气氛。这天还进行各种贸易活动。贵阳附近苗族有一传说:原来贵阳一带为苗族开拓,后来为外民族所侵夺。在双方的斗争中,苗族的一个部落领袖努亚战死在今天的喷水池,时值农历四月初八日。后来,周围的苗族便于每年农历四月八这一天,集中到这里纪念英雄。在湘西,也有传说这一天是反抗外族斗争中英雄死难的纪念日。如今,已成为各种文艺、杂技、体育活动和游玩的日子。
小年
小年,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民间节日,大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一之后的午日举行,宣恩的石姓苗族在子日举行。宣恩苗族在节日当夜不得见血,也不能说话,直到鸡叫。节日期间不准吃外来的东西,包括亲友拜年送的礼物;如果上山打猎回来,不能进人别人的房屋。年节的种种禁忌,传说是与苗族祖先逃兵役有关,传说以前,几个苗族汉子被官兵追捕,他们藏在一茅棚里,一夜不敢做声,直到鸡叫。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记这一遭遇,故在节曰里定下种种禁忌。在湘西,则在节日前一夜子时开始不准言语,睡了的不起,起了的不睡。第二天关门闭户不上山,在家里静坐,不相互呼唤,小孩不懂事喊叫大人,也不答应。直到第二天晚上子时才解禁。
乃尧节
乃尧节是贵州省三都县普安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上旬或中旬择日举行。相传这一节日来自盘古开天,雷公主媒,兄妹成亲时。届时,寨里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待月亮升起后,大家选一能歌善舞的姑娘做“乃尧”,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并用手帕蒙脸,头插两根谷穗,接着互相对歌,等候邻寨小伙前来。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到来后,便用歌向“乃尧”祈问自己的婚姻大事。“乃尧”视其心诚与否,也用歌声或鼓励之或饥讽之。得到鼓励的小伙子便可与相中的姑娘开始对唱。也有一些已婚男子前来凑趣,这时,“乃尧”便用歌责骂他们。对歌直到深夜才结束。
闹冲
闹冲,苗语原义为到坪地游玩,又叫闹春节,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铜鼓、马田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的子午日,参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届时,小伙子们三五成群,排成若干行,待别村的姑娘们三五成群从中间走过,小伙子则拦住一些姑娘,邀请她们停下来攀谈对歌。凡被邀请的姑娘都不能拒绝。唱谈一阵她们再往前走,遇到另一群小伙子邀请,又在那里攀谈对歌,而原来的小伙子则等待着另一群姑娘的到来。如此反复,直到全部轮完。散场后,男女各自去寻找意中人。这一天青年男女所唱的歌均为“春歌”,春歌是情歌的一种。有的地方,闹冲时还要进行斗牛、赛马、斗雀等活动。
闹鱼节
闹鱼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举行。此节系古代几个相邻氏族在共有河段猎渔生产习俗的演变。节日早上,姑娘们要到河边梳洗打扮。中午男人们要举行斗鸟活动。下午,每个村寨参加闹鱼的人都要排成队伍,每人手持一根顶端留有叶子的树枝,沿河岸向节日地点进发,还不时发出阵阵喊声。闹鱼开始,数十名小伙子走出队伍,围圈打转,边蹬地边念口诀。然后,由一位主持者把象征闹鱼药的叶子撒到河中。两位小伙子腰扎茅草,跳入河中,互相拥抱翻滚,喊喊叫叫,表演鱼被毒药闹晕了的种种姿态,然后上岸。闹鱼活动一结束,便到中塘坪进行撒糖活动。闹鱼节并非真正的闹鱼,只是古代闹鱼活动的追忆演示。
撵虫节
撵虫节是贵州省平塘县关西区和惠水县甲坝一带的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戌日开始,首先是在惠水的高摆榜举行,三天后到平塘的中摆榜,再三天后到下摆榜,活动目的是为了撵走未满三年的新坟上的虫蚁,不让它们侵害死去的亲人。节日一到,有新坟的人家,其亲戚要来看望,主人家则杀鸡斟酒祭供袓先和招待客人。并到坟边铲土垒坟,放鞭炮和铁炮。撵虫节这一天,周围苗族群众还在惠水甲坝乡田坝中的“姨妈坡”上进行跑马活动。传说姨妈坡是阴间人赶场的地方。人们怀念祖先,便来这里看望。跑马是为了让祖先看看后代的精神风貌和本领。这天有些姑娘盛装打扮,手挎装有糯米饭的竹篮,以备与情人共进午餐。
爬山节
爬山节是贵州省雷山县黄里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二个午日举行,地点在大龙坳村后的牛角坡上。届时,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撑着阳伞,从各村寨汇集一起,唱歌、嬉耍、谈情说爱。民间传说,过去大龙坳村有一位小伙子和村中一位富家姑娘相爱,但姑娘的父母嫌小伙子穷而不允许他们结合4有一年春耕大忙季节,小伙子到姑娘家帮工犁田。姑娘趁家里死了一头牛,把牛皮裹在身上,并戴上牛角装扮成牛,小伙子赶“牛”到田里,见“牛”不下田而钻进山林里,这才发现是自己心爱的姑娘扮牛来会他。他们在山上唱歌,从早到晚,又从晚到早。山下的年轻人听见歌声,便汇拢上来,互相对歌,姑娘的父母听说后,上山把两位恋人打死,丢下的一对牛角,后来变成了象牛角一样的一对小山包,人称牛角坡。后来,每年山花怒放的四月,当地男女青年们便汇集到牛角坡上,缅怀那一对恋人,从此形成爬山节。
爬香炉山
爬香炉山是贵州省凯里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年轻人要上山唱歌、游玩。传说玉帝的女儿阿别与苗家小伙子阿补相爱,但阿别没有凡人的草鞋,不能到寨子里,只能在香炉山顶或半坡与阿补相会。后来,阿别生下了女儿阿彩,在飞回天庭时,慌乱之中踩跨了山顶,从此便不能到人间。在香炉山长大的阿彩也下不了山,只好在山顶上唱歌。歌声吸引着山下的小伙子。在六月十五日他们便爬上香炉山与阿彩对歌游戏。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爬香炉山的习俗。另说香炉山上住着一苗族人家,家中有一个哑巴儿子,因买到一条肚内藏宝刀的鱼而能开口讲话,后来他拿着宝刀与皇帝作对,不幸于六月十九日遇难。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便在这一天举行爬香炉山活动。节日这天,香炉山上人山人海,歌声飞扬,一派欢乐景象。
旁海芦笙会
旁海芦笙会又称七月芦笙会,贵州省凯里市旁海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二个卯日举行。由于时间与当地吃新节相近,因此有人视之为吃新节的一项活动。当地吃新节的第二天在土银村举办芦笙会,三天后转到枫香村,最后集中到旁海。节日中除吹芦笙、跳芦笙舞外,还有男女对歌以及斗牛、赛马等活动。参加活动人数有时达三四万,芦笙舞圈多达十儿个。旁海芦笙会以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为目的。也有说,过去黄平县的加巴、谷陇、黄飘、重安、苗陇与凯里的湾水、旁海、大溪等地没有婚姻注来。族内婚的害处日益明显,于是加巴地方规定不许族内开亲,三年之后就有七十二个姑娘嫁不出去,许多小伙子也找不到媳妇。为此,苗陇人主动到谷陇、旁海找寨老商量,举办芦笙会以解决青年男女婚姻问题,让青年男女在芦笙会中有机会和外地异性交往。商量的结果是正月在湾水举行,三月在苗陇、黄飘举行、七月在旁海举行,九月转到谷陇。从此这些地区便按期举行芦笙会。
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看清明、赶清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清明日,当地苗族除了扫墓祭祖外,青年男女要集中到某个地点对歌,老人们则从事贸易和会亲友。过去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去赶场交换,有诸多不便。后来,人们便相约以清明这一天为互换物资日。这一天,不论下雨晴天,人们都得如期集中。后来年轻人把对歌活动引进这种场期里来,并逐渐形成主要活动。歌会上,歌手们见了面,互相问候后,便以手托腮,引吭髙歌,你唱我和,我唱他随。过左有的歌手悬牌挑战,与其他歌手决出胜负才罢休。这一天从早到晚歌声不断。还有打猴鼓、吹喇叭等活动。如果遇到好年景,还要演古装剧。
庆鼓堂
庆鼓堂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亥日举行。主要活动是祭谢袓先、社公、城隍等。届时,节日主持人早已把蒸好的甜酒,和糯米粑抬进庙里,将各户凑钱买来的大肥猪抬进庙里宰杀后行祭礼。庆鼓堂时,要由穿戴古服饰者唱《圣堂歌》,迷魂师、打鼓师、长鼓师、庙师分别演《怜社公》、《踩田歌》、《怜城隍歌》、《摇皇板歌》等。唱每一首歌,都要伴以长鼓、芦笙、锣和舞蹈。目的是感谢各位大神保佑粮食丰收,并祈求诸神保佑明年风调雨顺、不受蝗灾。祭祀完毕,大家便在庙里吃甜酒、粑粑和煮熟的猪血猪杂。凡出钱买猪的人家都得到一份猪肉。这天,人们敲锣打鼓,吹芦笙、跳舞唱歌,尽情欢乐。
融水苗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的苗年从农历腊月初一开始,直到十五日。节日期间家家包粽子、染红蛋,同时爆炒米花以供打油茶之用。杀猪时,用糯米饭和五香粉同猪血灌入猪肠内制作香肠。吃年饭时,将香肠、猪肝、粉肠、猪颈肉一起放在酒杯内,按辈份,轮流吃喝,名为吃开节酒。新年要把缸内旧水倒出,换上新水。为此妇女纷纷赶早到水井抬新水,去时拿一把香纸,在井边焚烧,先将一块拇指大小的白石头放在水井内方可舀水,意为“买水”。吃过早饭,进行赛芦笙、斗牛、斗鸟、鸟枪射击比赛、唱歌、对歌等活动。小伙子走村串寨,行歌坐月,谈情说爱。在融水县,苗.族把苗年称为大年或大节,把春节称为小年、小节或后节。过小年时只是把苗年剩下的腊肉弄一点食用,没有文娱活动。
赛马节
赛马节是贵州省都匀市新场一带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初六,节期为三天。届时周围独山,丹寨、麻江、三都县的各族群众也前往参加。人数过万。古代,这一地区的苗族就有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上罩子山摘木姜子、对歌、游玩的习俗。传说,后来有一位武艺超群的苗族青年,一心为考取武状元而精心饲养赛马,并刻苦训练。最后终于如愿,他很荣耀地回到家乡。人们由敬佩、羡慕、而形成喂马、赛马之风。早期的活动就在罩子山,后来才移到柳树塘。“髙坡跑马快如风,平地跑马起灰尘,千里听得马铃响,万里听得哥名声。“真实地反映了在高坡(罩子山)和平地(柳树塘)赛马的盛况。节日除赛马外,还有对歌、芦笙舞等活动。
三月坡节
三月坡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部分苗族民间节日,时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午日,节期为一天。雷山县五岔路的苗族三月份的三个午日均举行,尤以第二次最为热闹。三月坡节一般都在山上举行。节日里附近各村寨的男女老幼汇集到指定地点,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中年男子赛马、老年人要斗画眉、年轻人则以对歌为主。对歌活动一般在午后开始,对歌的男女双方,有原来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人们以歌对答,寻找知音。旧时三月坡节具有浓厚的恋爱求偶色彩,如今以娱乐为主。这天也是小摊贩们展卖各种土特产的好机会。在丹寨,青年男女穿着新衣裳,分别到龙泉山、排水坡、泡术山,或邀约挖蕨菜,或谈情欢歌。
扫寨
扫寨是贵州锴黄平县苗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择期举行。扫寨意在驱除鬼魔,求得村人的平安。扫寨时由寨老指定的两位年长者和一名巫师举行仪式。届时,两个年长者一个端水盆,一个拖一只用稻草编织成的小船,巫师则反披蓑衣,头戴草编帽,脚穿钉鞋,右手拿芭茅叶,左肩拮一支白线,端水盆的挨家挨户熄灭灶膛里的火,拖船的就进去转一圈,巫师随后进去念一阵驱邪之词,然后卜卦,得阴阳卦才算吉利,如不得阴阳卦,还要念咒驱鬼,直到最后卜到阴阳卦为止。三人如此把全寨的每一户都转完后,就把一船的“妖魔鬼怪”拖到寨外的河边烧掉,仪式即告结束。
杀鱼节
杀鱼节是贵州省福泉、开阳、龙里、贵定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人们汇集到乌江上游清水江畔举行杀鱼活动。参加杀金的人每人必须带一包舂好的化香叶(一种能毒鱼的植物),到江边交给“鱼头”。鱼头由有威望的寨老或杀鱼能手担任。中午时分,下药手把化香叶放到河里,等鱼被毒晕时便开始叉捕。按习俗,若两人在同岸叉到一条鱼,—人一段,两人隔岸同叉一条鱼则一人半片。节日早上,妇女忌出门背水、洗菜,据说如果遇上去杀鱼的男人则不利于杀鱼活动。男人出发后,妇女在家便准备酒肉饭菜,穿上盛装于中午时分带到河边。姑娘的饭菜供小伙子吃,小伙子喜欢哪个姑娘就吃哪个姑娘的东西。除了食用家菜外,人们还当场烹煮捕来的鱼。民间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人们逼龙王下雨的活动:古时有一年久旱不雨,求雨不成,大家便找来各种毒药撒进河里,搅乱龙宫,龙王无奈只好降下大雨,庄稼获得丰收。从此,便在每年.三月初三,到江边撒药,久而久之形成投毒捕鱼的固定节日。
神仙坡节
神仙坡节是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一带苗族、彝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民间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届时,各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纳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举行吹芦笙、赛马等娱乐活动。节日始于当地苗族的跳花活动。传说古代时,当地有一位叫木达的小贩,他买卖公平,不欺不诈,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肠。在小贩差一天就到一百岁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围四十八个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为青年人穿针引线物色对象。后来便乘白鹤慢慢升天而去。以后,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神仙坡。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集中到这里来,纪念这位成仙老人,并歌唱娱乐。后来便形成神仙坡节。
摔跤节
摔跤节是贵州省惠水县九龙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举行两次。届时,周围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前来参加。人最多时达三四万,远来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礼仪款待的“进门酒”,才能进屋,节日除摔较之外还有芦笙舞、粑棒舞、吹唢呐、吹大号、对歌、斗鸟等活动。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一对对摔跤手抓住对方腰带,待评判员发出号令,双方便可拼搏。以先倒地为输,二般要连嬴两次才算胜,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摔跤王.传说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入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释放黑煞神,杨提出“官家设考场,苗家耍花场”作为条件,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人们遂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习成此节。
挑葱会
挑葱会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冶州保靖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清明日在当地的翁排坡举行。这天姑娘们绣服银饰,身背细篾编花背牌,带上隔夜蒸好的“清明粑”,手拿一把铁嘴木把的挑葱刀,小伙子拿着小巧的长把沙刀或二尺多长的短梭标从四面八方前往翁排坡赴会。人数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他们在对歌、交谈中倾吐相恋之情。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土司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穷小伙子郎岩诺。土司把阿达惹锁在家中,不让他们相会。郎岩诺来到姑娘楼下,姑娘用歌声告诉他,清明采青那一天再相会。采青即姑娘们上山挑葫葱,讨取山神的护佑,父母绝对不能禁止。清明这天,两人相遇在葫葱繁茂的翁排坡上。他们的真情密意,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的美好姻缘。后来,毎年清明日年轻人便在这一天到翁排坡上相会,挑葱会也因此产生。
跳场
又称跳花、跳花场。贵州省贵阳、安顺、黔南等地苗族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择日举行,节期一般为两三天。主要活动是吹芦笙、跳芦笙舞、对歌。花场设在村外固定的坪子上,花场中的花杆由选出来的场主树立,立杆时用苗语念诵经词。杆上挂一块红布,齐人胸处挂一把大马刀,待新旧场主齐奏开场芦笙之后,由新场主带领一队人吹笙绕杆三圈,表示跳舞可以幵始。清《贵州通志·土民志》记载:“苗人,每年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日,男女装束一新,觅高埠敞地,植冬青其上,曰‘花树’。女子持布一端,互相牵引。两少年吹笙其前,作凤鸾和鸣之声,左右舞蹈为节。女则随其缓步作半圆绕之,曰‘跳花’。十三曰跳完,鸣爆竹,倒花树。女子各择所爱者,亦名老表,尾其后牵而绅者。”如今是姑娘牵男予身上的带子或毛巾跟在后边,称“牵羊”。小伙子会让中意的姑娘一个人拉到活动结束。跳场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一个靑年猎手杀死一只老虎,救下一个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姑娘却不知小伙子的名字,只好央求父母,召集周围小伙子们来娱乐,在娱乐中姑娘找到了小伙子,问清了姓名,并拉着小伙子的腰带拜见了父母,事后结为良缘。自此便有了跳场。
跳马节
跳马节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苗族民间节日,从前当地苗族认为,马神可以帮助人们禳除人畜瘟疫,蝗虫旱灾,因此,每隔二、三十年,人们便选某一年正月初一到十八日之间的马日,举行跳马节,以酬谢马神。节日需一至三天。一般联村举办,所用物品由大家集资采购。节前,人们要编扎五至八匹竹马,用黑、白、黄纸糊好。所编糊的马,腰间用竹块扎成两圈孔,以便人身穿入孔内,做成骑马的样子。节日一到,人们相聚一起,燃放鞭炮,亲友间互送粑粑、糖果、礼钱等。跳马是节日的重要活动。跳马场四周插着彩旗,场中设神坛供奉,先由巫师诵词,杀一头猪作祭,祭仪完毕,开始跳马。先由主人开始跳,然后是客人跳,最后是宾主相互比赛。节日还进行舞狮子、玩龙灯、耍拳、耍棍等活动,以娱马神。人夜,青年男女相约对歌,或歌师之间对阵比赛歌才。此节现已失传。
跳米花
跳米花是“跳米花场”的简称,贵州省贵阳市、安顺一带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苗人”支系节日,在农历七月择日举行。这时候正值稻子扬花吐穗,因而得名。人们认为这季节不举行节日,不吹奏芦笙、不跳舞,稻花就开得不好。民间有“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扬花”之谚。有一些地方在节日夜晚举行歌舞活动,故而被称为“跳米花月”。节口里,青年男女要把在外村的异性朋友接到村寨,集中在房屋宽敞的人家,对歌、摆谈。这家的父母要置办洒肉,杀鸡宰鸭热情款待。晚饭后,男女青年打扮一新,上月场跳月。如今当地的姑娘平时都不绾髻了,但在跳月时要打髻,并换上传统民族服饰。待月亮上来时开始吹笙跳舞,直到鸡叫三遍时才结束。有的地方,活动要举行三天。活动结束,有情人互赠纪念品,一般是女方送精心绣制的鞋垫,男方送毛巾、衣料。
跳坡
跳坡又称踩年坡,贵州省黔西北苗族民间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关于跳坡起源传说与其他苗族地区的跳花、跳场基本相同,但活动内容有许多独特之处。当地苗族把跳坡上立的花杆看作是繁衍后代的标志,故跳坡活动一般由求子心切的人家主办。正月初五,主办人家在村子里设花场,人们成伙而来,主办人家要招待吹拉弹唱和跳舞的人,并将一匹红布挂在花树上,以求来年能生贵子。头年主办的人家如果生了子,要送一坛酒到花场向人们道谢。没生子的,则在活动结束之后,请几位年轻人把花树抢走。有的地方是跳坡组织者找一个父母双全有儿有女的男子为代表,再请几个年轻人扛着花树送到无子女的人家。一路上放鞭炮,吹唢呐,主人要出来迎接,送树的代表说:“滚进不滚出,滚进主人大堂屋,堂屋装不下,拿去买田又买坝,买块大坝好养马,买块大田养鱼虾,喂得好马跑千里,喂得鱼虾重千斤。”大家再说:祝你家发财致富,明年生个胖娃娃。主人家十分高兴并设宴招待众人。节日里还有跳芦笙、对歌、赛马、赛球等活动。跳坡也是姑娘们比赛手工艺的机会,她们一天要换几套衣服,而且特意穿上平时珍藏着的一个系有铃铛的花背扇。
跳坡节
跳坡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举行。活动有吹芦笙、跳芦笙舞、爬杆、对山歌、口琴合奏、吹唢呐、磨秋、打毽等。这里的芦笙舞主要是杂技表演,以舞姿活泼、节奏分明、难度大为追求目标。如在三根木桩上跳出花样繁多、惊险的三角桩舞;在埋入地面的铁锅边跳轻盈,精彩的锅边舞等。锅边舞又叫锅边转,锅内煮有滚烫的牛油汤,锅上架一根扁担,舞者在锅边以及扁担上边吹芦笙边做出各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技术不高超就有掉到锅里的危险。跳坡节上的另一种芦笙舞是芦笙手围着花杆双双起舞,并不时用脚踢花杆。参加节日的姑娘个个盛装打扮,她们每人的口袋里都有一把精制的口弦琴或新式口琴。夜幕降临时,便以阵阵悠扬的琴声,向所爱慕的小伙子表达心声。
跳香会
跳香会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古文县、泸溪县和沅陵县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在各村寨轮流举行,一村一天,以酬谢五谷神赐给的丰收果实。传说五谷神是个斋菩萨,所以不能用荤菜来酬祭,只有蒸酒打豆腐。节日以舞蹈活动为主,跳香舞的队伍走到哪一个村子,该村便招待一餐。传统舞蹈“跳香舞”是一种庆祝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粮食丰收的祭祀舞蹈。舞蹈时,领舞者右手拿绺巾、左手持牛角师刀,身穿红袍,头戴师额或五佛冠。四位身穿白色上衣,兰色短裤脚裤子,脚着布草鞋,手拿竹棍的小伙子跟着领舞者起舞。伴奏多用大鼓和大锣,长声锣鼓,连续反复。舞步变化多端、主要动作有“关公推车”、“美女梳头”、“懒婆娘挑水”、“怀中抱月”、“雪花盖顶”等。
跳月
跳月是贵州省贵定、福泉、龙里、开阳等地苗族民间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到三十日结束,各寨轮流举行。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记载:花苗“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为月场,以冬青树束植于地,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跳舞,绕树三匝曰跳花。跳毕,女视所欢,或’巾或带与相易,谓之换带。然后通媒妁,议聘资,以妍媸为盈缩。”田端之《黔南竹枝词》有“花树眺花花一族,月场跳月月三更;浓装只爱悬殊好,雾壳争如绘蜡精。”的吟诵。男子吹芦笙于前,女子在后踏着舞曲翩翩起舞,绕场而行。过去凡新辟月场,寨首要杀猪招待来客,一般人家则煮甜酒粑招待。现在,轮到举办月场的村寨,节前人们都备有甜酒、糯米粑、腊肉、香肠和血豆腐,迎接来客。素不相识的观众也会得到热情招待。芦笙手在月场中争相献艺,以英俊潇洒的风姿吸引姑娘跟在其后舞蹈。散场后,小伙子和姑娘分别邀请初识的朋友或故交以及同来的朋友到家中宴饮。近年来,节日还增添了体育比赛、经济贸易等内容。
跳正月场
跳正月场是贵州省龙里县中排、民主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到十二日举行。其他地方跳月只是日场,而这里还有夜场。白天,青年男女在月场上吹芦笙、跳舞、会见亲友。快散场时,四位年轻的场主穿上红绸长袖衫上场,一边跳,一边暗示各户准备接待客人。外来男青年也穿着红袍,主村姑娘看到暗示便上前抢走客人的红袍。谁来抢袍,客人就跟谁去吃晚饭。当地跳正月场时,男女节日服饰同样华丽。男子服饰是内穿白布或青布长衫,腰扎一条六尺长的绣花腰带,腰间拴一块毛巾和一条花围腰,左侧吊六块花纹不同的绣花帕,右侧挂六条白布作底的花飘带,上绣各式图案。还带五根项圈,项圈前挂三把百家锁。后背披一块花背牌,背牌下吊五只用花线扎成的线旒。有的项圈后还吊三五只响铃。一个男青年穿戴服饰一般要母亲、姐姐或嫂子三人照料,打扮时要花三小时左右。女青年的服饰不同于男子之处,仅是穿裙子。晚场,主人和客人汇集到村边的大坝中去吹笙、跳舞、对歌、聊天。跳正月场除了让男女青年社交而外,目的主要是预祝丰收,故当地有“上排有天来跳月,下排就有好丰年;下排有天来跳月,上排田里谷地满;中排有天来跳月,三排五谷吃不完”之谚。
偷菜节
偷菜节是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拖舍歹
拖舍歹,苗语意祭石堆,“舍歹,’是一种泥石砌成的石堆,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一带苗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九月的寅日举行。人们认为自从迁到这一带近千年以来,祖先的坟墓已倒塌,他们的灵魂野游四方,所以要砌舍歹给他们住。只有祖先住进了舍歹,才能守卫子孙后代,才能有丰年和平安的生活。为此每年祭祀两次。如遇到战争,还临时祈请祖先助威保佑。四月祭要用生仔一次的母猪一头,鱼五尾。据说所祭祀祖先中最高辈份为一女性。祭猪要淹死,并用火烧毛,这样才能送到祖先处。九月祭则全部用鱼。每家不论男女老少,要出一人参加。祭品中还有五碗酒、一碗茶(内泡糯米饭)、五篮饭。据说祖先吃饭用手抓,故祭时不放筷子。另外有五只项圏、五把砍牛刀、一顶铁帽。祭师席地而坐,依次叫祖先名字,请他们进村,并说出各种需要帮忙的事以求祖灵保佑成全,祭毕,祭品平均分给在场的人。
望月亮
望月亮是贵州省平塘县新塘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开始,到七月十五日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每天夜幕降临后,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便相伴带上笛、箫、笙等乐器,到另一个寨子边,吹奏娱乐,主寨的姑娘们听见音乐,便也成群出寨,先用歌询问然后一起在月亮下戏耍调情对歌,直到月落时才各自归寨。经过多次的集体对歌后,小伙子和姑娘才单独会面交谈。到七月十五日,“望月亮”活动便停止。选到意中人的,由男方前往女方家提亲,没有选定的,只好等到明年这个时节了。
西家声笛会
西家是贵州省中部苗族的一个支系,西家人的芦笙会在马月(相当于农历正月)里择日举行,地点在附近的山洞里。届时洞内灯火通明,人们围圈起舞,尽兴方散。据说过去西家人袓先死人后要停放在山洞里,而且均在洞中祭祖。因此在洞中进行跳芦笙,以娱悦祖先。有的地方由于山洞狭窄容纳不了更多的人或洞口已垮塌,人们便在洞外选一坪子举行芦笙会。
虾子节
虾子节是贵州省黎平县尚重区部分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卯日。这天,家家户户包粽子,煮甜酒,到河里捞虾煮熟用以祭祖。当地传说,这里的苗族是从锦屏的江口一带逃荒而来的,两兄弟分手时,一个人走一边河岸。哥哥在河对面对弟弟说:“今天是卯日,我们每年三月这一天煮肉过节,你我就能相互找到。”因为水声太大,弟弟听成吃虾。后来,哥俩在不同的地方落户,弟弟每年这一天吃虾,从此形成节俗。
新年
海南省苗族民间的新年,时间与春节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开始做准备。除夕前几天才出嫁的姑娘要跟丈夫到娘家过节,直到正月初七才回婆家。除夕,各家杀鸡备肉,并用糯米粉掺糖、猪肉包粽子。当天深夜,家人团圆吃粽子等。到五更鸡叫时,以粽子祭家神,同时忌食一天。初一下午太阳将要下山时再以粽子祭家神,然后全家才能吃饭。年节中还有一些禁忌,初一这天不准上山采伐树木,否则认为是上山找棺材,自寻死路。初一到初七不能扫地,否则彰响生产和生意。初二,各家互相拜年,互道新年之禧。新年期间还要举办各种文娱活动。
羊马节
羊马节是四川省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日举行。节期虽然正逢农事大忙季节,但人们还是隆重操办,互相请客送礼。传说明代官府征兵到前线抗倭,时间正好在大年期间。出征的苗族子弟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全部安全归来。人们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同时也应补一补没有过大年的缺憾,于是杀猪宰羊,作为庆贺和补过大年。因为当时带队首领一个属羊一个属马,便认为这两种生相吉利,就定名此节为羊马节,同时用羊、马作为节日祀物。另一传说是,有一年正值大年节,有外敌前来袭扰,人们只好外逃,当四月二十六日回家时,一切都没有了,人们只好共同吃住两天,以后再作商议。那两夭正好是羊、马日,后来人们便将这几天定为团圆纪念日。
杨梅节
杨梅节是贵州省黎平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节期长达半月之久。这段时间正是杨梅成熟季节。节日一到,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选一杨梅树多的地方,男的采杨梅,女的下田捞虾,然后集中会餐。餐后,男女对歌、谈情。其中少不了唱《杨梅歌》:“杨梅杨,杨梅落地满地黄,正月开花五月吃,因为杨梅来会娘。〃杨梅多,五月杨梅红满坡,妹捡杨梅哥摇树,边吃杨梅边唱歌。”这一天,满山遍野,歌声飞扬。
樱桃会
樱桃会又称三月街,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腊尔山区苗族节日,于农历四月初六前后在花垣县排料乡的芷耳坡举行。又称为“三月街”是因为这个节日时间在古代苗历中是三月。据说那时的三月街主要是进行物资交流,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以男女社交活动为主。古苗历的三月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故改称“楼桃会”。节日里,青年男女盛装汇集芷耳坡盘歌对唱,谈情抒爱。关于节日的形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去,在吉首的芮布山一带,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红樱,长得英俊漂亮;住在芷耳坡的姑娘桃花,家境贫寒,却生得秀丽俊俏。一天,他们在山上摘樱桃时偶然相遇,并一见钟情。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父母干涉。他们两个立誓不嫁不娶,相约在每年樱桃成熟季节在芷耳坡相见。他们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周围的年轻人,人们便于这一季节集中到这里举行歌会,追求自主婚姻,歌颂爱情,久而久之便形成此节。
迎春节
迎春节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节日,每年立春前一日举行。节日活动主要是唱迎春戏。节前要按一年十二个月扎十二个戏台,闰年扎十三个。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络绎不绝前往观看。过去,县署官兵也要穿上礼服,手持武器,列队游行,并绕场示威后坐下来观看。迎春场里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这天还要耍龙灯、舞狮子,击猴鼓和唱年歌。民国年间迎春习俗已经废除,虽有一些人仍然在这一天举行鼓舞、歌唱活动,但已经没有旧时的盛况。
迎雷节
迎雷节又称祭雷节,贵州省都匀市坝固、羊列、明英、新场以及毗邻的丹寨县部分地区的苗族民间节日。坝固、新场在春雷响后的鼠日或马日举行,明英、羊列在春雷响后第二、三天举行。各地分别在固定的“节日坡”上举行活动。迎雷节最早以祭祀活动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娱乐性集会。人们认为只有过了迎雷节,方可动土生产,否则会触怒雷神,给人带来灾祸。每逢节日,青年男女相互邀约,男带柴刀女挎菜篮,包上糯米饭,到节日坡去对歌、谈恋爱。
元宝山芦笙节
元宝山芦笙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三日。节日早上,各村寨芦笙队以及男女老幼观众向指定地点汇拢。中午,火神炮响过,百条鸟枪齐鸣,标志节日活动开始。一位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手拿一把小芦笙,站在芦笙场的指挥台上,先奏《引笙曲》,然后两手持芦笙向空中一摇一划,整个山洞便响起雄壮浑厚的芦笙声。参赛各队要齐奏《欢乐曲》、《迎春曲》、《踩堂曲》等等。一群群姑娘则围绕芦笙队,踏着舞曲,翩翩跣起“探堂舞”。齐奏后,各队还要举行比赛,直到傍晚尽兴而散。
赠带节
赠带节是四川省叙永县正东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五。这是当地苗族一年一度自由婚恋的日子,节日地点在当地的东场镇。届时,方圆几十里的苗族青年男女汇聚一处,在唱歌跳舞的同时,注意物色意中人。如双方中意,便可以互相送腰带,作为订婚信物。不回赠腰带表示拒绝对方的求爱。所赠授的腰带一般长五尺,宽五寸。上面绣有鸳鸯或山水以及一些传统图案。姑娘的腰带是自己用十多种丝线精心绣成,而小伙子的腰带则是由自己的姐妹或亲人代绣的。接受腰带,两人便可以离开伙伴,到僻静的地方互诉爱慕之情,介绍自己的家庭、性格和理想。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
种棉节
种棉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柳江中上游苗族民间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的卯日、辰日或巳日。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隆重的种棉花仪式。去棉花地时除了带工具和种子,还有白羊、鸡、鱼、蛋、肉、酒和五色糯米饭,白羊以示棉花如羊毛,点种前,长者抱大红公鸡,领一对披红挂彩、头戴锦鸡毛和各种花草的童男童女,俗称“花神”,登上用蛋壳、花布、彩纸和各种花草装饰的“花台”。然后摆酒、饭献“花神”。祭毕,“花神”先点上三窝种后其他人随之点种。种毕,每人捧点水洒在棉花地上,以示灌溉。然后席地就餐。席间,老人趁兴唱《种棉歌》、《四季歌》,叙述棉花的来源、种法,以及四季中哪一季适合种棉花等。饭后,长者念诵祝辞,插上草标。这一天,新过门媳妇要邀约几个要好的姊妹一同来娘家过节。
舟溪芦笙节
舟溪芦笙节是贵州省凯里市舟溪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在井坎边的河坝上举行。井坎上立一《永垂不朽》碑,上书“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正当娱乐,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循序渐举,以贺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之语。活动开始时,几位主持人先往古碑和场子中央喷酒,并用草驱除邪魔,然后吹响第一曲芦笙,其他人才可以入场。其它地区的芦笙会上可以吹奏《鼓笙曲》,这里不准吹,因为《鼓笙曲》只有在祭鼓时才吹,而这一带已经不过祭鼓节,吹《鼓笙曲》会惊动祖先。碑上也明文规定了这一条。三天后,主持人背上酒,往碑上、场子中央喷洒,插上草标。从此不准吹芦笙,直到次年的芦笙节。
姊妹节
姊妹节是贵州省台江县清水江流域苗族节日,各地具体时间不一,有的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有的在三月十五日,还有在三、四月底或秋天。苗语原意为“吃姊妹饭”,即同村的姑娘和已婚未育妇女聚集到一起,每人凑一些饭菜,大家共餐;另外一层意思是外村小伙子去吃姑娘们凑办的饭菜。这一天,妇女们的所作所为,父兄和年长妇女均不得干涉,如聚餐用鱼可以随便到任何一家田里捕捞,不遭指责。下午则有外村男青年过来和她们“游方”,姑娘们用姊妹饭招待他们。节日聚会地点一般选在无兄弟的人家。这一天,有的地方,出嫁的妇女要回娘家过节。施洞口一带苗族在姊妹节这天,必须吃蛋炒饭和糯米饭。当地苗族认为,姊妹出嫁后平时很少见面,应该趁农闲时间,相约回娘家欢聚一天。节日来源传说很多,其中一则说古时候,有一个村子有七八个姑娘,长得端庄秀丽,但却迟迟未婚。原因是本村不热闹,而别村的小伙子又不知道这里有漂亮姑娘。于是她们兴起吃姊妹饭,以吸引远处的小伙。小伙子闻讯赶来,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时,姑娘还用帕子包上糯米饭给他们作午饭。后来小伙子借口还帕子而回到这里,与姑娘们“游方”,从此形成吃姊妹饭风俗并沿传成节。
走穿洞
走穿洞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河蓬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在当地穿洞举行。穿洞是古丈县的八景之一,洞高十几米,宽处达几十米、长半里,呈S形。洞内有细流,深潭等奇异景致。传说这是七仙女当年下凡时,为了解决当地苗族饮水困难而用天梭凿成的。所以人们便在七月七这一天,来到穿洞里,搭台唱戏,舞狮,对歌,以表示对七仙女的感激。走穿洞活动要连续举行三天。
坐花场
坐花场是贵冲省贵定,龙里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因当地部分苗族妇女喜用海贝作装饰而被称为“海把苗”。“海粑苗”每村都有一个花场,多建在距村子不远的向阳坡地,由本村姑娘们用竹子、藤子制成竹栅围就,正东或正南留一个门,场内挖五六个火塘,同时还备足干柴和木炭。初一早饭后,姑娘们便带上针线、布料、小板凳、粑粑或糯团走进花场,生火并围坐下来。外村小伙子来时先在外边以歌声试探场内姑娘是否可以让他们进来。小伙子入场前,有一位中年妇女把门,看哪一位小伙子配得哪一位姑娘,全由她安排坐在一起。小伙子进来后,男女为对,坐在火塘边,轻歌细语。中午,姑娘烧粑粑招待小伙子。没有被相中的小伙子只好去亲友家。而姑娘没找到合适的小伙子跟她去吃饭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人夜,花场继续对歌而且不一定坐在花场内,可在田坝上、小河边或树林里。节日期间,妇女一律不做家务,全由男人承担。本村小伙子不准进入本村花场。还有一种比较简易的花场,专供已婚妇女在里边挑花刺绣、拉家常,场内不唱歌,也没有外村小伙子进来。另外还有专供小姑娘打闹玩乐的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