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姓的来源_忻姓起源_忻姓的来历
起源
宋代人名索引,虽有忻氏之姓氏,但没有忻氏之人名,唐代以前则更是难以查稽。
仅凭王应麟一家之说,还只是孤证,最好能找到《姓纂》这本书。可惜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本书,全国善本书目中也没有记录哪家图书馆藏有此书。在目前能见到的宋代所有的姓氏书中,如在宋代邓名世所编撰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现存版本中,也没有介绍忻氏,真是旁证难求。
尽管如此,我们已为忻姓始见于宋人著作找到的旁证,证明了忻姓最早已在宋代为人所知。而这也符合《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言忻氏始祖始于宋的说法,以文献相证,应可有一个结论了。
宋有忻村之名
查《四库全书》时,看见有一首记载忻村的诗,这是南宋时王洋所撰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名为《自忻村被酒归失方竹杖》,诗云∶我贫难致逺,得此有夤缘。弟为兄身老,书来意巳传。扶衰惟献直,入手不随圆。偶向醉中别,如何不黯然。
王洋,字元渤,山阳人,以省试第二名中宣和六年(1124年)甲科,绍兴(1131年)初,累官起居舎人,知制诰直徽猷阁,歴典三郡,著有《东牟集》。
由诗中可见,他是到过忻村的。只是不知这个忻村在哪里?而查《咸淳临安志》,见三十九卷于潜县丰国乡十七都有一个忻同堰,而在昌化县的玉仙乡有一个忻村溪堰。估计这个忻村可能在忻村溪堰附近了。咸淳年间在1265~1275年间,已是南宋末年。王洋在南宋时做官,他的活动范围也在南宋首都杭州(临安)附近,所以,有理由相信,他到过当时临安府的昌化县玉仙乡的忻村。
湖州德清县忻氏考
在一些古文献中除了介绍忻都外,还有我们在史料中常见的三位忻姓名人。在明朝凌迪知所编纂的《万姓统谱》一书中,介绍了三位忻姓名人,而在清朝初期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氏族典中,也照样收录了这三个忻姓名人,他们是∶
忻恭逊 博罗人 成化举人
忻 祥 漳州人
忻 伟 吴堡人
同时,《万姓统谱》又说“湖州府德清县有忻氏” 。
经我们查核万历《湖州府志》,在卷七第二十三页中查到∶
忻 祥 天顺成化年 任德清县训导
而我们在《八闽通志》中又查到忻祥曾在成化年间任罗源县训导,由此可见,所谓“德清县有忻氏” ,可能即是忻祥。而忻祥原为漳州人,如忻祥后来在德清县定居的话,则可能在德清县尚有忻祥的后人。
另外,在《万姓统谱》的氏族博考卷七中说,“忻氏为本朝希姓,不知所自起” 。可见此书的作者可能也没有看见完整的宋刊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纂》等书,或许他也是在当时的方志书中抄录了三个忻姓人名,记录了明成化时期的忻姓名人。
在湖州府德清县当训导的忻祥如原籍为漳州,就有可能如《鄞东陶公山忻氏支谱》中所说,忻都公之长子“敬宗公袭指挥职复往福建” 。则忻样为敬宗公之后,后来又从福建漳州到罗源县和湖州德清县做官。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忻祥不是敬宗公之后,而是在宋时与安庆公同族而居于福建南安的忻氏之后,此一支忻氏后来由南安南移定居漳州,这就需要我们再查找南安和漳州的文献后才能证明。
忻氏的由来
在宁波东钱湖陶公村一带,有这样一个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越王开始残杀功臣,范蠡便与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出逃到了浙东,在知道了文种的遭遇后,乃改名为陶朱公(陶朱,即逃诛也),与西施一起在现在东钱湖的一个小山上,男钓(鱼)女织,安居了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范蠡,就把范蠡(陶朱公)曾经住过的小山,称为陶公山(岛)——因为此山实际上伸到东钱湖里的一个山岬,形似半岛,故谓之,把传说范蠡经常钓鱼的石台,称为陶公钓矶,现在就成了东钱湖十景之一。范蠡到了这里后,致力于商贸经营,不久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如今,宁波人还爱把范蠡当做是宁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范蠡著了全国第一部养鱼经(应该是他退隐后才写的),东钱湖有养鱼的条件,况且陶公村人早些年也是以养鱼为生。而陶公村这个地名,似乎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因为范蠡晚年自号陶朱公。
在富阳万市村,有7本忻姓人的家谱,其序言中提到:“范蠡灭吴后,隐居四明东田湖,取名陶公山,自号陶朱公,改姓为忻,至今宁波忻氏独盛……”,家谱中还绘有先祖范蠡的画像。家谱中记载的东田湖就是宁波东钱湖,亦称东钿湖。只是,忻姓人是否为范蠡和西施共同的后代,家谱中无记载。
为什么范蠡的后代改姓为“忻”?有两种说法至今流传:一种是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斤两、很会做生意的意思,因为范蠡以经商成为巨富;第二种说法是,范蠡起了归隐之念后,一个人在屋内踱步沉思,看到院子里正在欢笑嬉闹不知忧愁的孩子,顿时想起一个“忻”字(古同“欣”),改姓为“忻”,是希望家族欣欣向荣之意。
虽然,目前无法证实范蠡后人为西施范蠡共同的后代,但是诸暨对忻姓人的寻访和“忻姓祖孙”的来诸寻根,对丰富西施文化,研究西施范蠡的最后归处还是有着很大的价值。今后,诸暨旅游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宁波、富阳等地的交流与合作,丰富西施故里古越文化的内涵,做好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章,提升西施故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