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的来源_孙姓起源_孙姓的来历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新罗初期,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6]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孙氏得始祖。
研究考证
有一种说法妫姓并非孙氏的起源,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但是孙书跟子占是不是同一个人,《左传》本身没有交代,注释当中才提到“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不过,这个注释不是《左传》作者左丘明给出的,而是西晋人杜预说的。[10-11] 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后代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而孙武则为田书之孙。
孙姓的得姓始祖还有孙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历史发展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1]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新罗初期,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孙氏得始祖。
研究考证
有一种说法妫姓并非孙氏的起源,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但是孙书跟子占是不是同一个人,《左传》本身没有交代,注释当中才提到“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不过,这个注释不是《左传》作者左丘明给出的,而是西晋人杜预说的。[10-11] 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后代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而孙武则为田书之孙。
孙姓的得姓始祖还有孙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