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1.本文解读《周易·系辞上传》第十章第四段:“《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有释此段言“尚占”之事;有释此段就“辞、变、象、占”综而言之。拙认为:圣人四道合一,其理是相通融一的,只是解读范围上有狭、广之别而已。
2.“《易》,无思也,无为也”。
3.此处之“《易》”,狭义可指卜筮。蓍乃草,无心情之物,故曰“无思”。龟虽有心情,然无作无为,故曰“无为”(明代来知德先生语)。广义可涵卦爻象、卦爻辞。卦爻之象、辞,乃圣人有思、有为所作,为何说“无思”、“无为”呢?是因为《易》有思也,本於无思;有为也,本於无为(宋代李衡先生语)。无思、无为乃无心者,天地也!故《易》本于天地,出于自然。《易》是融天人地为一体的象数思维体悟的产物,决非是将天地作为客观对象的概念思维思辨的结果。
4.“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5.明代来知德先生是从狭义来解读的:无心情无作为,则寂然而静,至蠢不动之物矣,故曰“寂然不动”。“感”者,人问卜筮也。“通天下之故”者,知吉凶祸福也。此“神”字即是神物之神,此从蓍与龟上说,乃物也,故曰“神”。
6.清代王夫之先生是从广义来解读的:“寂然不动”,具其理以该四者之道,无适动而为一时一事之兆也。“感”者,学《易》者以心遇之,筮者以谋求通焉。“通天下之故”,谓言、动、器、占皆与此而得也,此则至精至微,而括之于一理之浑然,以随感必通,非智计所能测,惟“天下之至神”乃能与也。
7.宋代李衡先生举例说:五十有五之数,归于太极,寂然无声,其一不动,万物冥会乎其中。有物感之,散为六、七、八、九之变,而天下之所以然者,无乎不通。
8.综上所述,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不论是理论,还是例证,都揭示此句的实质是:通过动静关系,来说明寂是体、感为用的道理。
9.“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10.南师(怀瑾)指出:“非天下之至神”,这个“神”是形容词,神妙到不可思议,这个神包括了佛教讲的佛、道教讲的神,天主基督教讲的上帝,至神不是普通的神。“其孰能与于此”“孰”就是谁。假设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谁的境界能有如此高超绝伦呢?
11.其实,本章前面提到的“至精”、“至变”,和这里所说的“至神”,从其所达境界来说,是同一的,都是常人很难达到的!从其所述内容来看,“至精”对应的是“尚其辞”和“尚其占”;“至变”对应的是“尚其变”和“尚其象”;“至神”对应的则是“辞、变、象、占”的合一即道体。从“无思”、“无为”至“寂然不动”,指的是道体,然而体用不二,其用就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遂知来物、遂成天地之文、遂定天下之象)。这种“感”,就天地万物之间难以测定的阴阳交感相应。即“阴阴不测之谓神”。要是让我用自己的话来说:至神在寂应!
12.将本章第四段译成今文,是否可这样表述:
13.《易》本于天地,出于自然,故无思无为。《易》是融天人地为一体的象数思维体悟的产物,决非是将天地作为客观对象的概念思维思辨的结果。寂是感之体、感为寂之用。《易》之“至神”之境,非常人能至之!学《易》之人,重在培养自己的至诚之心,训练意象思维方式,在静修中去体悟“寂然感应”之一、二。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