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
同人者、本于泰否之变。而明人事者也。天地泰否。而人居天地之中。顺泰逆否。以孚天地之数。则人事尚矣。故同人以人名卦。见人与天地为三才。皆世运之主宰。人又能济天地之穷。应泰否之变。而为万物之领袖也。在泰与否。天地反复。运数虽及于人。人末与于运数之主。故泰否属天地正变之象。唯同人则人也。人以处其正。顺其变。齐其不齐。而安危治乱。以奠人物。及于天地。天地无终尽。人亦无已时。此三才皆世运之主。人又其中枢也。同人卦象。上乾下离。乾为老陽。离为中女。天火合明。同人乃光。以火之炎上。与天同明。而成天日之象。离为日。为后天之陽主。代乾而居正位。是为父子合德。先后孚道。以先天言。犹重乾也。以后天言。乾退居西北。与南方离火相映。天空而气清。日升而光明。后天日居天中。为万有之主。是以子代父。以后继先。光大中正之象也。离本出于坤。坤为重陰。离则陽中陰。陽内吸陰。为生成大用。故日出而大地光明。日升而万物温育。日照而云雨润泽。日下而万类昧息。此离之代乾有其道。而出坤有其德也。故天火之合。比于人道之用。人事之功。岂易言哉。含坤发乾。内陰外陽。而以陽化陰。以刚翕柔。二德乃孚。二气乃应。是为天下大用。而以同人象之。则同人者。天地合德。刚柔孚化。以成以育者也。神哉同人。至哉同人之用。非同人不克救否之危。不克启大有之富。是同人继否。亦天时人事当然者也。就卦爻言。五陽一陰。陰在第二爻。当内卦中位。为得正位。陽多陰寡。以陰贵。众陽从陰化。以陰得正位。为全卦主爻。则从之不失于正。是为以正示天下之象。陰陽相翕。同归于正。是为拨乱反正之象。上为乾刚。刚健以行。下为离丽。丽明以守。内明外刚。不迷不辱。得道多助之义也。上有九五。正位乎外。下与六二。相应相成。内外同心。上下一德。合群济难之义也。故同人为亲。亲其所亲。不为外物所间。以亲从亲。不为他力所夺。则亲亲而尊贤之义也。同人以义。不苟于时。同人以情。不乖于位。时中而用。位正而安。乾惕无违。光明有孚。则善与人同之义也。故以象君子。以喻正直。以人为本。而能得人。以同为先。而致大同。此自古圣人、以人道治天下之始也。当鸿蒙初启。草昧始开。人事末章。天道自适。人皆无为。事皆自然。故无待人道。而生化悠悠。以迄后世。是为道生。洎夫人类孳繁。事业丰有。天时迁变。地利分明。而争讼以兴。奸宄斯起。茫昧之世。易为文明。道德之伦。比于利欲。于是安危代谢。荣瘁纷陈。治乱循环。夭伤迭见。是世运有泰否。而天道不终久。于是圣人乃立人道。以人治人。以人济天。以人孚人。以人救世。此同人之义所仿也。古昔尝见其效矣。同人之至。是曰大同。大者泰也。由否反泰也。故同人之用。在反乱成治。复否为泰。否以陰逐陽。而君子遯世。同人乃以陽涵陰。而小人同化于君子。此君子救时济难之象也。故同人者。人道也。
同人之名。以象所成。而人在天地中。当三四两爻。同人三四爻皆陽。恰与乾之九三九四同。乾九三为朝乾夕惕。九四为在渊。此同人之象。亦取贞利而涉川也。又乾九三九四以上从下。以己从众。同人亦取同于众人之义。盖曰同人。不独人众也。贵在能同。以我同人。人亦与我同也。故名同人。世之最艰难者寡助耳。果得众助。何为不克。同人能救时而挽否者。以能合大众也。众不必在位。不必有势。而同人尤重在无位无势之人。盖当否之君子已去位而遁于野。小人亦难留于位而逃之他方。是国中可托者。寻常民众。及野间君子耳。同人以君子为主。君子能率大众以挽救危亡。则同人之所取义也。故昔虞舜善与人同。而卒成盛治。尧不得舜。则四凶不去。洪水不平。天下末即安也。是尧之治。舜之功也。舜之治。同人之功也。舜始于耕陶。末尝有位也。伍于农渔。末尝有势也。而能佐尧平治者。同人之效也。故君子不难。难在能同人。众人求治不难。难在克。同于君子。此同人之要旨也。有心救时者。盍审诸。
同人卦辞。以同为用。人为主。而同字有和同之义。有类别之义。盖陰陽并存。同必有异。以异而同得名。若无异。亦无同。既曰同矣。其异已可知也。故在彼为异。在我为同。同是人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或为贵富。或为贱贫。因而同之。是曰同人。君子有类。小人有列。贵富自高。贫贱自劣。因而同之。是曰类别。夫同而别焉。何以名同。薰犹异臭。水陆异居。寒煖异时。高下异图。方以类集。物以群趋。各同所同。始同于太初。故同者、同于不同而终同。非强之归于一也。以一合众。众自若也。以同集异。异亦获也。同人者。由己以同人。而人来同也。故同为动词。亦为名词。乃因果也。天气也。火物也。而合焉。则物之原亦气也。乾陽也。离陰也。而同焉。则离之用亦陽也。离以二陽中夹一陰。正以得陰成其陽也。乾得离以成同人之用也。乾刚健。君子之自况也。离光明。君子之示人也。以君子为主而非君子皆化矣。故同人自君子始。自君子利贞始。贞其守也。利其行也。有守则自强不息。有行则行地无强。忠信之道也。
彖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象辞。明全卦之体用也。同人于野四字。为全卦要旨。盖当否之季。君子去位久矣。而救时止乱。必起在野之君子。故首言同人于野。与需卦辞一义。言所始必有自也。而后文爻辞。有于门于宗于郊云云。乃次第推行之地。终不出一野字。故彖曰于野。野包全卦地位。明其非在朝廷也。于野而曰同人。是在野有所集合也。非仅在野已也。将合众以救难也。同人于野。乃君子为之主。君子以己同人。而人同之。于是乎同人之用可见矣。以在野而能合众。必君子之孚众望者。君子兴起。众人随之。则虽在野。其号召之功。正未可量。故曰亨。亨通也。否之不通。民苦久矣。同人以君子起于野。而反否为亨。不独君子也。天下同亨矣。以时当亨。而人能应之。其亨必矣。亨则所如能达。所至能利。道之阻者。莫如大川。今亨矣。则进可无阻。虽大川之险。涉之无碍。又以乾之刚健。离之光明。以健行险。以明照暗。则大川犹坦途矣。故曰利涉大川。陽以陰用。火以水成。大川水也。而离火乘之。得乾之天时。因同人之人事。天地人三者合德。而利涉大川。亦由同人之功也。同人之用。以众志无二。而济难涉险。无所畏避。虽云涉川。非止于一涉也。由此以进。无不利矣。且大川比于事之最艰难者。群策群力以赴之。无不济矣。利君子贞四字、有数义。利为句。则言利涉之后。一切皆利。利君子句。则言同人利于君子。以助成其用也。君子贞句。则言君子虽进而利。仍自勉以贞。以否虽易。而时犹危。塞虽亨。而事犹困。非畅行之日。必朝夕戒惧。兢兢自励。以贞固培其本也。利君子贞句。则言天与君子以利。君子答之以贞。利贞相孚。天人同应。而利者因其贞。贞者获其利。利贞皆乾之德。以同人本乾为体也。同人以人为主。故以利贞为先。利贞内也。亨外也。由内达外。人道之大则也。故有利贞。而后应乎亨。即有君子。而后成乎同人。有人事。而后协乎天道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盖同人卦六二九五。上下相应。内外正位。故曰得位。三四两爻。皆与乾同故曰得中应乾。以人爻得中应。而上下得正应。故名同人。同主上下言。人主中爻言。此易卦例也。同者、和也、合也。上下内外陰陽和合也。人者在天地之中也。天居上。而下离火坤所生。犹地也。又离代乾。亦如重乾。故三四中爻。称为得中应乾。此卦之所以名同人也。名者、实之宾。以同人主宾相得。曰同人。犹曰人相同也。在天地卦后。而以人继之。可见三才六位。易之本例固如是也。故吉凶皆主于人即皆见于中爻也。中爻三四、已详于乾三九四。为人道之本。人道之所见。一陰一陽。三四合则为七。人数也。坎离当之。在先天。艮当之。今同人以离承乾。故称人。如家人以离承巽。亦名人也。凡曰人者。多重在此。苟失其位。则不称人。不必贵贱也。唯得位。犹得时。时位同爻。乘时达用。乾之志也。故同人虽在野。而能救否以救国。则君子之任也。人指有人道之君子。若否之匪人。则失人道者。即失位也。虽贵不贵。唯能祸人。不足以保全人类。故曰匪人。不曰物而曰匪人明其已失人道。虽人形具存。犹非人也。同人之人。正以得位。而全人道也。故属之君子。此彖辞首言利君子也。与否之不利君子恰相对。由此言之。可见易教之旨亦可徵易辞称人之由来矣。
《宗主附注》
同人卦象。以同人继否。使天下危而复安。乱而转治之象。非寻常事业可比。人类所以不灭。国家所以不亡。皆在于是。可不重欤。讲易至同人,实为世纪上一大变革。而天地。而天地万物随之复生复育。以传无穷。易虽主循环往复。而新者非旧。有如否之复。非泰而为同人。同人与泰异也。是谓进化。旋变旋进。愈转愈化。以成此无尽之世运。天地不能为之。造化不能主之。则自然嬗递之迹。在天地造化之中。而合人物以共进者。故曰同人。天地与人同其功也。
同人二字。实含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义。如同一团体。名曰同人。非泛称也。必相反助。相提构。然后得同人之力。必先尽同人之谊。以同于人。然后人来同我。故同人上为天。下为火。火合于天。天自火出乃。乃明示由内推外。由己及人微义。非昧昧然能同者也。今之自命同人者。恒以入之拥护为志。而不求其来同之道。诗书称同,必曰来同。以我有招来之道也。不求其来。而望其同。是欲登而忘阶梯也。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愈亲愈离。揱近愈隔。终至同舟敌国。莫可挽敉。同人之利末见。而害己深。岂易教同人之旨哉。故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善则丽之。恶则离之。同此象也。犹敌对也。恩则婚媾。怨则寇仇。同此位也。是在人之自致之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已见前讲。乾行也三字。明上三句之取义也。以同人于野。本非亨象。而得亨者。本乾以行也。乾刚健而大。纯陽不沉故能包举天下。无所不通。利涉大川。尤为乾行之验。古无大舟广渡。坚桥远济。居恒所惮。不在山而在水。溪涧咫尺。方舟可航。而大川则不易涉。果不得已必涉者。先卜之。以审天时。而避风险也。故古易筮辞。皆明示之曰。利涉大川。或不利涉大川。此全易各卦屡见者也。其曰利涉者。必先孚于行。行而吉。则涉之利。若不可行。遑间涉川。行必因乾。凡得乾之卦爻、犹乾也。以陽浮而升。故能远行而涉水。此同人之利涉。本于乾行也。行犹德也。乾行犹天行也。以德成用。乾行即乾德也。乾德元亨为首。同人之亨。乾之亨也。以乾行野。且利涉大川。是同人之亨。始于足下矣。下离上乾。离为文明。乾为刚健。而上下得中正以相应。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此位非官位。犹中庸素位之位。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内事耳。君子居则为天下之望。行则立天下之功。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则所至无不正矣。正者定也。一人正而天下定。故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志同而皆应。则亨及天下。此同人之用。以君子成。君子之用。以乾行。外乾内离。刚健文明。虽正天下之位可也。始于近。成于远。发于野。兼乎天下。此全卦之始终也。故蒙曰利君子贞。贞正也。
《宗主附注》
同人一卦。与大有为正反。有同人而后有大有。此明示人生不能无群。富强不能独致。人如是。家如是。国亦如是。不有友助。不得成大业。不有规劝。不得成盛德。故易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大有者。大业之获也。同人者、盛德之成也。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是同人为大有之本。居大有之先也。而何以同人。则在干德。德小少同。德大多同。德普一国。一国来同。德及天下。天下来同。德有末足。是同而无本。虽群亦鸟合耳。安能济大难。立大功哉。故同人之后。继以大有。切望同人。克充其德耳。故彖曰、得中而应乾。乾德之备也。中、德之诚也。外备内诚。天下无不同矣。故曰同人。言凡人皆可同也、而必始于近、故首曰同人于野。野人近而易亲。性情无伪。言行无阖。故最易同。由野推之。蛮貊可同矣。是故释文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孔子《宣圣讲义》
此明同人之象辞也。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理之自然。事之自应也。故陰与陽。柔与刚。必相得而用始彰。仁与义。恶与善。必相校而德始见。天火同人。各有类也。乾健离明。各有适也。上下内外。各有位也。大细远近。各有职也。以类则同。以位则定。以适则从。以职则顺。顺以应时。定以孚道。从以广权。同以扩教。故君子以之、而类其族。辨其物也。致之于齐也。行之以宜也。虽良莠不同用。好寙不同重。因材而器使之。酌行而利之。合功而序之。分效而剂之。则牛犬可致其能。土木可罄其才。正邪化于教。愚智全其材。是则天下治平。人民安康。恩怨无争。利用无疆。天得其清。火发其光。乾着其健。离昭其明。君子之道。与时偕行。此同人之大用。而义始于亲亲。故近者先从。远者亦顺。贤者先同。愚者亦定。是类之为化。而辨之为尽也。物不有异视。族不生歧志。则齐于不齐。异于不异。是君子治平之本也。同人之精蕴。天火之合德。明健之相应也。故象辞申其义耳。
《宗主附注》
同人象辞曰。类族辨物。夫子已言其义矣。而最要者、为人道之大用。中国古代学说。与中古异。异即道儒之别也。而儒教之异于道。则自春秋战国始。在夫子时犹同也。古代论性道德目。初分为二。即仁与义。继分为四。即仁义礼信。而不及智。以智为外。而藏于不显。故谓之用。易所谓显诸仁。藏诸用。用即智也。仁则概四德。故乾坤四德。元体仁。亨体礼。利体义。贞体信。不言智也。在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始以仁智并举。然犹分别内外体用。与易义同。至孟子列举四端。始以智配仁羲礼。
而不及信。后人更演五常。以信居中。合五行之土。是混一内外体用而言也,以视易教。巳有差别。易之藏智。非不知智也。以上古道德为重。不取巧,不尚智。故不明言之。然智为人生大用。天地大功。岂无所示于易乎。则乾之大知。坤之知往。与各卦爻言知者。皆明智也,不过称为用。不名为德耳。知者以物为象。故礼曰物至知知。大学更序其次第、曰致知在格物。此皆本于易教也。在易之需讼二卦。业明示格致之要。而同人类族辨物。尤为简切指出用知之道。知由物明。物由知定。后世所谓唯心唯物两大派系。争持不断者。实皆失之偏也。无物无以见其知。无知无以别其物。知物同重。即心即物。脱去知物。非物非心。此心与物。相为因果。相成其用而已。类也、辨也、知也。族也、物也。以知格物。以物致知而己。故取象天火同人。有火之光明。始能尽其知。有天之健正。始能格其物。知尽而不害其明。则智既仁也。物格而不损其正。则体即用也。故心物两得。而人己同成。成、诚也。诚、通也。通而无阻天下皆归。此同人之始。在类族辨物。而人道之初。在格物致知也。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初九爻辞。言同人之始动也。同人以动成用。既曰同人。必有与也。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凡我人类。皆可与也。则自最近亲者始。是家门也。门者出入之地。出必由户。今以出行。故称门不曰家。门之人。即家人也。家有内外。由内及外。皆同于门。以会集而启行之所也。在彖辞曰于野。乃总括之语。以后各爻所于。则就其所至而名之。初爻方动。行方举步。则最先之地、门也。由门以同人。示将往也。以门为闲。入则阖。阖则不同人矣。今曰同人。是且出之象。而曰于门者。明其暂止也。将往且驻之意。以同人非独也。非己也。必有合者。既约之矣。必有所集之地。门虽末广。究利于行。一也。既有同人。必有所为。行虽以渐。进不宜滞。门之为地。仅足少竚。二也。同者以亲。聚者以近。亲近之与。皆非外人。首及于门。明其交密。譬之同居。不分畛域。三也。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于门也。我亲彼近。情密志同。以其素知。尤堪心信。则其同也。更奚咎哉。盖同人一卦。皆志于公。上下中正。皆孚于德。公德所发。又始于近亲。则其本已培。其用必大。故虽无位。不忧其难号召也。虽无势。不虑其弗服从也。言其无咎。以君子之行也。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既曰同人。且自门出。纯由义合。自无所得咎也。所谓咎者。指在野言。今为君子。虽在野。而以德胜众。故能免咎。其义易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六二爻辞。言本爻之用。与同人之所徵。异于初九也。六二以得内卦之正。处陰柔之位。当独贵之时。五陽一陰。以陰统陽。若非得九五之应则不免遗害家国。优乱纪纲。今有乾九五在上。而傍以群陽。俾陰洽于众。而不失其正。故能远害而保其邦家。唯以陰位陰爻。最易干出位之嫌。虽君子处之。仍不免于吝也。吝者惜也惜其位。而勖之以自惜也。易之称吝者。皆此义也。明其位与时。末畅所欲为。事与力有不足于用。必自谨约以善处之。否则咎至也。悔来也。故吝与悔对。知吝则无悔。不知用吝。悔且无及矣。六二爻辞。以同人言。既出家门。则其最近最亲者。以宗为宜。宗者祭先之地。亲族之所。尊亲并重者也。言尊则宜敬。言亲则宜爱。敬以致其诚。爱以广其德。是同人之本也。而曰吝者。宗主族言。以同姓为本。人类众矣。以姓集群。必有难广者也。以族行事。必有不胜者也。故曰吝。有所不足乃吝也。今六二以同人于宗。在亲亲言。固无憾也。若推之于乡党、于国、于天下。是吝也。而同人者。人类已众。非独亲亲也。必由此而尊贤。而爱众。而仁民。方达同人之用。而收协和于变之功。故曰吝者惜其狭也。然必因狭以尽其道焉。若为其狭而求广之。则吝成悔矣。亲亲之末能。不足以言平章百姓。家之末齐。不能及于治平。此事势所限。理论所然。不得踰越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明为道之当然实同人之必经阶级也。夫同人之旨。为救时也。非一姓或一系之事。宗者一姓之尊。或一系之主。非大群也。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所以厚其基。而蓄其势也。故初九曰门。六二曰宗。皆循序渐进之义。虽吝无伤也。又六二以陰得位。在象有回旋中止之势。亦吝也。盖陽升陰降。初九升至此忽一顿也。然家族之安。不后于乡党。家为国本。同人宇宗。正为将大同也。宁可忽乎哉。
《宗主附注》
宗字虽指宗庙宗族。实系包举一宗之长。一方之主。非属全部者。皆可目为宗。如一党之总部。一教之总会。亦宗也。言为一姓、或一派人众会集之地也。同人以类族辨物为先。故出门之后。即合其宗。以各有宗也。各合其宗。而致之大同。则无不同矣。族有宗。物有聚。以此集众。近而易亲。情易通。志易达。较之泛求其同者。事半功倍矣。然所谓吝道者、恐因此各自党各立门户,而不能大同也。故必由此推而同之,使宗与宗合。群与群亲。则免于吝矣。是同人爻辞之微义也。世之欲救时者。必先知之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九三爻辞也。言九三爻象。有变异之虞。而君子处之之道。必谨慎。九三重刚不中。与乾九三同。下为六二。上为九四。刚柔相异。前后相妒。而本位过刚。辅弼不协。是险象也。同人之进。将有为也。陰处于内。将与仇也。陽扬于外。将有忧也。其变为师。兵之象也。其敌为比。党之象也。而失离之光明。易坎之险陷互巽之伏入。非乾之刚健故有伏戎于莽之语。莽者草野也。粗率也。暗昧也。戎者兵也。害也。伏者犹末动也。伺隙者也。同人而曰伏戎。乃君子遭小人之嫉。而思所以害之也。为君子者宜以贞自矢。以光明示人。以乾惕为戒。则可兔戎莽之祸。故当去其蔽晦之地。就于高明之方。升其高陵。正与伏戎于莽相对。彼伏草昧。我升高明。彼以戎兵。我怀道义。彼为固位。我志贞洁。彼图骄恣。我行安恬。则伏戎何伤。同人之功可致。险陷不害。同人之信愈孚。故曰三岁不兴。以明其无求进之心也。升其高陵。人所共见。三岁不兴。人所共望。则今之退者。以成后日之进。今之远者。以为后来之近也。夫伏戎者。必有所恃于力也。若与之争。胜负末可知也。唯离其伏地。上于高陵。以示无与争强。则天下当共谅也。三岁不兴。久也。非必三岁也。盖示人以久。而勿樱其忌也。我既为久隐之谋。众尤切早起之望。则处之安稳。而行之泰然。始之缓图。而成之必速。是君子之进也。同人之渐也。辞旨深矣。
《宗主附注》
同人之反为大有。乃往来相反也。而其对为水地比。则敌也。其对反为地水师。则真相反也。盖陰陽位时。均反对也。地与天对。火与水对。而相敌视也。在同人为君子之朋。在比为小人之党。在师则争矣。争则有胜负。既非一人之讼。则兴大众之师。师之与、比。为往来卦。而与同人为反对卦。故用同人者。必防师比之害也。比之进也则为升。升为地风。风水合化为涣。水风相激为井。涣则化仇为好。井则因恨成仇。此在人之进退应之。进而不富。或退而失宜。皆有咎。唯用升则无害。同人九三爻辞曰、升其高陵。而升之九三。则日升卢邑。既曰升。必自下上登也。虚同墟。即墟里也。而与高陵相差一间。然在同人。以渐进为志。九三因莽有伏戎。不得不升于高陵。以窥其藏。而避其害。此君子明哲保身之道也。加之比师相袭。寇仇难解。不升则有井之患。此升字不独为升卦也。风波末已。岂能自陷旋涡中哉。必本离光明之态。而守乾惕之羲。以合于同人在野之旨也。故曰三岁不兴以安行也。小人之气焰末尽。君子之进取宜迟。故有三岁之语。三岁言其久也。若暂则三月三日亦同。三者众也。视时地所宜而定之。此即同人要义也。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原义。而教后世卜此爻者、所宜留意也。所谓敌刚者。以敌犹刚强也。故有伏戎之象。实本于六二在其下也。六二为陰。其下如陷。又以九三重刚。九四亦然。上刚下险。两不相容。故曰敌刚。同人全卦。皆以光明乾惕为用。敌刚不宜与争。故升其高陵。以孚卦义。而三岁不兴。为行进安稳计也。同人主进。主渐进。故曰安行。曰安则无虞于戎莽。日行则无碍于同人。以行而安。君子之道也。小人则不克矣。故明知莽有伏戎。而不履其险。明为求进。而必图其安。此升其高陵。一则避祸。一则计功。一举数得。果非然者。同人之用将穷。救时之义奚在。如恃我有众。而与戎莽一较其力。必且先受其害。更妨于事。是以因敌之刚。则求策之全。因地之险。则求行之安。而人以暗昧。我以光明。人逞强力。我以坦白。德足以胜之也。故三岁不兴。正兴之备也。按卦象陽爻主进。九三进。于九四。皆陽也。亦升之象。光明之地。在乾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此则主升。以乾下卦元陰爻也。然义亦须自反自贞。不得猛进。以犯骄恣之愆。而违乾惕之训。故九四有弗克攻吉之辞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九四爻辞。明本爻之用也。同人主进。而起自野。则其终必及城墉。以国之政令必自都会出也。墉者城也。乘者薄也。进而至于城。犹末遂入也。然城为保民。君子之至也为救民。彼恃固以敌我。则虽乘墉。不克攻也。非不克也。义弗可也。以救民而伤众。非义也。起于野而得众。故能乘墉。因于民而虑殃及无辜。故弗克攻。然弗攻。非中止也。徐图他道也。在卦九四本重刚。与九三同。城墉为守。刚之象也。而以资敌。则亦刚敌也。敌刚则宜柔取。避多所损害。以全其始终为民来之义。民无罪也。故胜而不攻。且以攻末必即克也。坚城易守。远师难攻。若以力较。末见有功。弗克攻者势也。亦义也。同人之旨。本于仁义。基于安徐。不行险以侥幸也。九三以安行。九四以弗攻。皆一义也。既弗以力服人。则人必为德所化。是弗克攻。正所以攻也。虽义弗克。而事则克也。故曰吉。吉指大众言。无不吉也。同人之吉也。以善于用刚。故吉。亦犹乾九四在渊之意。自反以顺众。自抑以伸义。此全卦本于君子贞三字。而获吉亨也。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九四爻辞原义。而见君子处之之得吉也。夫乘墉岂不克攻哉。为义弗可也。义者谓准诸事理之宜。及人我之利也。乾卦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是义即利也。唯能利始为义。若有不利。非义也。以乘墉已胜也。人已困也。若遽攻之。于事或有功。而所损者大。损己固非义。损人亦非义也。义在尽其利。今有所损。义弗可也。按之事理。皆末宜也。我进而无所凭。敌困而有所恃、相持不决。必害于大者远者。故曰义弗克。明其非不能攻也。乃利害之不均。而于义弗许也。然既不克攻。则奚有吉占。设浅躁之见。必谓其劳而无功。弃而不取。困而不入。徒失机宜。安有吉利。而不知君子之服人也。必待其心悦诚服。势可攻而弗攻。墉可破而弗破。不争一时之快。而怀柔其居民。不恃大众之威。而锡恩于末顺。是则君子攻心之策。抑亦军法万全之计也。曰吉者。盖明知其终吉也。所谓困而反则也。则同侧。反侧者、不安也。居民被困。不安其处。势将自变以投我。一也。敌虽困守。不安其位。势将迫其臣下携贰。以归顺大众。二也。动于民者、则城无与守。动于下者。则主无与助。皆将自溃以迎我。宁待攻耶。此不攻而得。其吉可见矣。故曰其吉则困而反侧也。言吉之由于反侧也。困之不去。则反侧必至之势也。困而示恩。则反侧尤易见也。故吉之由来。则在于困而使之反侧也。夫反者与正对。侧者与中对。于彼为反侧。于我则正中也。九四以刚行柔。以陽居陰。故其效如是。此弗克之吉。较克尤大也。或曰反则谓自反也。亦同。盖待其自反而来归也。故曰吉。
九五:同人先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九五爻辞。言同人之大成。及爻象之义也。九五居外卦之中。为得位。下与六二应。为得时。故爻辞言其吉也。然同人本无位。今九五曰得位。乃得地也。同人全卦至此。功用俱见矣。夫同人以六二一陰。与上九五应。先陰后陽。中而不顺。正而难从。其终也。以君子之德。遇阻而亨。逢艰而利。固非一路顺进也。必经历顿挫而渐通。必循抚贞固而渐达。其在九三九四二爻。已见其义。而九五以陽刚正位。本为亨利之时。亦由三四蹉跌。六二间隙。众志难一。成功匪易。故曰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号咷哭呌也。同人经九三之伏莽。遭九四之反侧。前之为敌者亦成友好。相猜者亦共起居。所谓同人愈同愈众。愈集愈多。而有不召来归者。末告自至者。既会合之非原人。则猜疑必有不免。先号眺者。相畏忌。不敢遽亲近而呼号也。相备戒。不敢即坦白、而忧泣也。然君子主之。众人从之。以诚相交。则忧疑皆释。以信相与。则呼唤亦忘。故破涕为笑。化愁为喜。恩仇皆泯。远迩同欢。而同人至此诚大同矣。既有大群。自增大力。而大师克相遇。不为我敌。且与我同进矣。大师言其众也。相遇言其顺也。克言其成也。此所以先号咷而后笑也。在君子本无争胜之心。固不欲与人之师战。而今以德所感。师亦来归。此相遇不号眺而相笑也。君子之进也。为救时。无夺位之谋。其起于野也。为应众望。无自卫之志。故不设兵卒。不较战争。人之以兵至者避之。以战言者去之。而兵亦人也。明知为国用。则可服于德。而不附于势。从于义。而不袒于私。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同人之功已着。遂有全师来从者。而君子初犹末允焉。待其既近。隔阂已除。则前末同者。至是亦同人矣。此九五之称同。直括大师相遇言也。而三四两爻、则不曰同人。以尚末同也。初二之同人。小同人也犹有敌友之分。九五之同大也。已消人己之界。故称同人。明其用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也。所谓先者、出发有先后也。同人先行。而大师后遇也。先行末知。乃有号咷之情。后遇既明。遂成一笑之顷。言初疑而终信也。其信者、在同人之能中直。中则正。直则诚。诚正交至。何人不信。故曰相克。克者能也。人之不相得、曰不相能。相能即相得也。即克也。以至诚相与各克其私也。即克己也。非相胜之克也。盖九五与六二应。一刚一柔。两两交孚。皆居正位。故有此象。中直之效也。不曰中正者、应下也。以直接于下。非独正也。唯直能大。唯大能容。故大师不以众相猜。而同人不以先相拒也。然在九五。系同人大同之时。设当之者、无中直之行。而起猜拒之念。则所谓克者反为胜。而笑者反为挪揄矣。盖号咷情也。笑则易诈。遇者事也。克则为侵。利害一反掌耳。当之者、必以中直示人。以诚信接物。则号咷之情。易为欢忭。而相遇之后。皆能协和。此德之所化于事也。故应数为正。反数为变。如德以行。自孚象之正义。睽情而作。将违辞之大纲。利害吉凶。人自致之。天不与也。若德之不胜。则相克变为受制。如五行之克也。君子于兹最宜慎之。
《宗主附注》
同人卦自九三以上。虽进而有阻。虽利而有险。盖所谓时位然也。其原因即在六二一爻。以陰居正位、而在内。其势尚盛。虽群陽环之。不易同化。此与乾卦之不同也。而又异于姤与履。姤履虽皆五陽一陰。其陰爻非正位。不得时。不能抗群陽。故随陽而动。不相龃龉。同人则以正位居内。以应乎乾。在一方言。为同人之友。可使同予我。在两方言。则其初乃相敌也。故时相忌妬。而骤难大同。故有伏戎乘慵号咷大师之象。皆不免于敌视也。然君子以德化人。不以力屈人。虽我众彼寡。不以势降之。虽我直彼曲。不以争拆之。如禹讨有苗。太王事獯鸾。以仁义示人。不凭其强力。此即先王耀德不观兵之义也。况同人本起于野。其地已殊。其时又别。则委曲求全。理之宜也。事之顺也。故能亨吉。而克成同人之用也。
上九:同人于效。无悔
孔子《宣圣讲义》
此同人上九爻辞。言全卦之终也。同人之同。以人为主。而终于上九之爻。曰于郊者。始志末伸也。虽志末伸。时所为也。既获大同。有何悔哉。在前五爻。以进为志。而始于门。终于郊。进则进矣。于事业末达也。自九五之能大同。终不获为国中主政者。始于野。终于野耳。故彖以同人于野四字。决定全卦。上九之郊。虽近国门。仍野也。君子末尝以得失为怀。虽不得位。终无尤悔。卦例外曰悔。本作悔。内曰贞。能贞者免悔。君子贞三字。已见彖辞。则无悔也。正其宜矣。况同人至郊。其众其近。足以策其后矣。将何悔乎。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耳。盖同人既终。则其变者大有也。君子同人至郊。其所谓通天下之志者已达矣。而曰末得者。以君子之始于野。终于野。虽全国来同。而末能用其志于国政。故曰志末得。盖物穷则不通。事极则不进。上九已穷极。虽有盈郊之同人。不能与进于国政之位。所谓有民无权。有众无位。与乾上九恰相对。乾以高而无位。故曰亢。此以下而无位。故曰郊。郊下也。外也。言犹在外也。乾以居高无位。其下无辅。故曰有悔。此以在外无位。同人至众。故曰无悔。以在外无位宜也。居下而得众。必德之孚也。德至而位不与。虽志不得。而悔自无。况君子志不在位。虽事若末达。而心已安。志若末伸。而誉已积。则留以待时。正君子之行也。又何悔耶。故志末得三字。明时势也。处否乱之余。依在野之身。无可凭藉。无能骤进。则志之不得。非人之咎也。君子于此。自无悔尤。若以小人。则必假外势以遂其欲。因时乱以动其众。则必干亢之害。而贻后来之羞。故无悔。指君子也。而全卦始终。皆以君予为主。虽不得大用。君子固自贞矣。故志末得非凶也。观其变为大有。则可见其培植之厚也。合而论之。同人之复大有。乃因果也。与他卦为正反者不同。他卦皆反。唯二卦相成。岂非由同人之积德。而后占大有之收获欤。故同人曰利贞。大有曰元亨。而皆为上下相应之象也。上下即内外。在野当作内外讲。以无位也。同人本平等。故称内外为当。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第1章 例言
《易经证释》第2章 序
《易经证释》第3章 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
《易经证释》第4章 乾卦
《易经证释》第5章 坤卦
《易经证释》第6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7章 屯卦
《易经证释》第8章 河图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易经证释》第10章 洛书
《易经证释》第11章 河洛大旨
《易经证释》第12章 需卦
《易经证释》第13章 讼卦
《易经证释》第14章 太极图讲义
《易经证释》第15章 师卦
《易经证释》第16章 太极、述圣讲述
《易经证释》第17章 比卦
《易经证释》第18章 伏羲八卦讲义
《易经证释》第19章 小畜卦
《易经证释》第20章 履卦
《易经证释》第21章 泰卦
《易经证释》第22章 否卦
《易经证释》第23章 同人卦
《易经证释》第24章 大有卦
《易经证释》第25章 谦卦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易经证释》第27章 随卦
《易经证释》第28章 蛊卦
《易经证释》第29章 临卦
《易经证释》第30章 观卦
《易经证释》第31章 噬嗑卦
《易经证释》第32章 贲卦
《易经证释》第33章 剥卦
《易经证释》第34章 复卦
《易经证释》第35章 无妄卦
《易经证释》第36章 大畜卦
《易经证释》第37章 颐卦
《易经证释》第38章 大过卦
《易经证释》第39章 坎卦
《易经证释》第40章 离卦
《易经证释》第41章 咸卦
《易经证释》第42章 恒卦
《易经证释》第43章 遯卦
《易经证释》第44章 大壮卦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易经证释》第46章 明夷卦
《易经证释》第47章 家人卦
《易经证释》第48章 睽卦
《易经证释》第49章 蹇卦
《易经证释》第50章 解卦
《易经证释》第51章 损卦
《易经证释》第52章 益卦
《易经证释》第53章 夬卦
《易经证释》第54章 姤卦
《易经证释》第55章 革卦
《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
《易经证释》第57章 震卦
《易经证释》第58章 艮卦
《易经证释》第59章 渐卦
《易经证释》第60章 归妹卦
《易经证释》第61章 丰卦
《易经证释》第62章 旅卦
《易经证释》第63章 巽卦
《易经证释》第64章 兑卦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66章 节卦
《易经证释》第67章 中孚卦
《易经证释》第68章 小过卦
《易经证释》第69章 既济卦
《易经证释》第70章 未济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