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1.“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是《系辞上传》第四章第二段的第三句。朱熹对此句的注释是:“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其知益深”。可见圣人用《易》,其前提是乐天知命,通过以仁开智,引导人们趋吉避凶,解除忧患!
2.圣人何所以“乐天”?是因为“《易》与天地准”.圣人籍《易》,能知天德刚健,使万物始有;地德柔顺,使万物生长之仁。圣人籍《易》,能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奥秘。圣人籍《易》,能施仁义之道匡济天下,即“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传》第十一章)。人类若不能以天地“无心”生育万物之德,贯融于思行,反以“有心”掠夺天地资源而满已无度之欲,必生“灭顶”之患!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决无例外!
3.圣人何能以“知命”?注意:此处之“命”对应于“道”,“道”是终极真理,“命”是“道”之运行规律。本段首句说的就是,圣人施行仁义之道,与“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相似”,“故不违”天地和顺之命。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可见,人之性命能否和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已,即逐步“厘清”自己的思和行,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干为吉,怎样干为凶。“厘清”该不该是“立志”问题;能不能是“知命”问题;怎样干是“顺命”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圣人创《易》、用《易》,后人学《易》、习《易》,目的都是解决“乐天知命”,以使人类自身(包括组织与个人)参赞融合天地与一体!
4.圣人“旁行不流”作何解?这是指圣人用《易》,已达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触类旁通的境地,即无论是其思维,还是行为;无论是策略,还是招术,均能权衡得当、恰正其位,时时处处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是,这种变幻莫测的智慧,不会被滥用,亦不会有流弊,因为其均源自于恒正不变的与天地之道相一致的仁义之道(即在变易中见不易之义)。君不见,而今世间,某些个人或组织出于为获得更多权益之私欲,不顾贫富悬殊的现实,依然在肆无忌惮地践踏社会之公正与公平原则,披着温情脉脉的天使般的面纱,行层出无穷的歪门邪道之术,吞噬民众维系生存的资源与权益,如此不仁不义,怎能不使有识之士忧心仲仲?怎能不遭天谴地责?其恶报是迟早而已。若不信,拭目以待!
5.“故不忧”之“忧”为何义?《易经》本是忧患之书,为解脱众生悲苦而作。此“忧”当是忧国忧民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人学《易》、习《易》,亦当以仁开智,仁者不忧于私利得失,智者不惑于私欲显隐,千万别该忧之不去忧,不当忧之却忧无尽,只有如此去学而时习之,方能达乐天知命爱人之心境。
6.解读到此,“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译成今文能否这样来表述:
7.圣人用《易》,已达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触类旁通的境地,即无论是其思维,还是行为;无论是策略,还是招术,均能权衡得当、恰正其位,时时处处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是,这种变幻莫测的智慧,不会被滥用,亦不会有流弊,因为其均源自于恒正不变的与天地之道相一致的仁义之道(即在变易中见不易之义)。但是,圣人用《易》,其前提是乐天知命,通过以仁开智,引导人们趋吉避凶,解除忧患!
8.圣人何所以“乐天”?是因为“《易》与天地准”.圣人籍《易》,能知天德刚健,使万物始有;地德柔顺,使万物生长之仁。圣人籍《易》,能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奥秘。圣人籍《易》,能施仁义之道匡济天下,即“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9.圣人何能以“知命”?“道”是终极真理,“命”是“道”之运行规律。圣人施行仁义之道,与“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相似”,“故不违”天地和顺之命。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圣人能“知命”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已,即逐步“厘清”自己的思和行,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干为吉,怎样干为凶。“厘清”该不该是“立志”问题;能不能是“知命”问题;怎样干是“顺命”问题。
10.圣人能如此乐天知命爱人,当然忧的是忧国忧民之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当然就不会因私利得失而忧,当然就不会因私欲显隐而惑了!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